当前位置:

批量举报牟利?恶意打假该降降温了

来源:红网 作者:刘源东 编辑:文宇苗 2024-12-06 17:42:28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1105155430.png

□刘源东(重庆大学)

近日,长沙20余家蛋糕店遭同一名张姓男子举报,称其购买的鲜花蛋糕上点缀有非食品物品,违反食品安全法。商家们质疑张某为职业打假人,并寻求媒体帮助。(12月6日 长江云新闻)

打假,原本是一项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正义行动。随着一些不法分子将打假作为牟利的工具,这一行为逐渐偏离了轨道,成为恶意举报和不正当牟利的行当。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滥用权利的打假现象?在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打击这种违法行为,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鼓励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进行打假。在执行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却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通过恶意举报、敲诈勒索等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

职业打假人的出现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原本,职业打假人是指那些以打假为业、通过打假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个人或组织。然而,一些职业打假人却逐渐偏离了正道,他们不再关注商品质量本身,故意“吹毛求疵”,甚至故意制造瑕疵进行举报,以表“真实”,被消费者奉为民间打假英雄。但这种行为却损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打假案件时存在的“一刀切”现象也助长了这种风气。为了追求政绩和形象工程,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打假案件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论事实真相如何,一律对商家进行处罚。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这一漏洞进行恶意举报和敲诈勒索。

面对这些恶意举报牟利的乱象,社会必须加以重视,给恶意打假行为降降温。政府应加强对打假行为的监管力度,明确打假的范围和界限;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打假行为的关注和监督,及时曝光不法分子的恶意举报行为。

让恶意打假降温,回归其应有的初衷和使命,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源东

编辑:文宇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6/98/145212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