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学费通胀”话题引发热议,多地家长发现,很多公办高校学费悄然涨价,而民办院校部分专业年学费已突破4万元。
据公开信息,云南师范大学文科类专业(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今年学费普涨800元,新疆大学设计学专业涨幅达30%,上升到7800元/生·学年。民办高校更为显著: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类本科年学费突破4.3万元,较去年上涨23%;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亦涨价1万元。
今年学费调整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其三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费拟从21000元/学年调整至40000元/学年,涨幅近50%。如果再加上书杂费、住宿费等其他费用,四年总费用逼近二十万元,这无疑为普通家庭设置了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
事实上,关于学费上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运营成本攀升。例如教学设施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投入等刚性支出持续增加。其二,生源危机加剧。在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背景下,许多边缘化高校陷入“招生难-收入少-质量降”的恶性循环。
面对大学学费上涨带来的种种困境,唯有形成合力,重建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才是正解。首先,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配者,应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学费的监管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学费定价机制,明确学费调整的依据、程序和幅度,避免学费无序上涨;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对高校的拨款比例,缓解高校办学资金压力,从源头上遏制学费上涨的冲动。其次,高校自身也需主动作为,拓宽筹资渠道,减少对学费收入的依赖。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既能提升科研水平,又能获得丰厚的科研经费。同时,还应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此外,社会各界也应伸出援手,为学子们提供更多的助学支持。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优秀学生成长,同时也能为企业培养潜在人才。
高等教育的价值不应由学费价格来衡量,而应体现在其促进社会流动、推动文明进步的作用上。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共治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政府保障基本公平,市场满足多元需求,社会托举寒门学子。唯此,高等教育才能摆脱“奢侈品”的标签,真正成为人人都能享有的“必需品”,实现“物美价廉”的理想状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让更多家庭能够承担。
教育的终极追求不是制造阶层鸿沟,而是搭建向上流动的阶梯;不是强化社会分化,而是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