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萱(湖南师范大学)
进入七月,全国气温进入“炙烤”期,多地发布高温预警,河南、江苏、湖南等地最高温超38℃,体感温度甚至超40℃。高温侵袭下,市民尤其是户外工作者中暑及患热射病的数量剧增。据大河报报道,河南郑州一名外卖员在高温天送餐途中倒地抽搐,体温高达41℃,确诊热射病。
防暑降温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尽管媒体对于中暑与热射病科普的相关报道足够多,但仍然有许多户外劳动者不惜风险坚守在岗位上。究其原因,是个人选择与政策真空的共同制约。一方面,户外劳动者多为外卖及快递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依靠工作时长或计件劳动获取薪资,在这种工作机制下,许多户外劳动者不得不在高温工作环境中持续劳动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2012年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所明确规定的高温补贴、高温假期以及其它防暑降温措施并未得到多数用人单位的重视,甚至有些用人单位钻了制度的盲区,导致落实力度不佳,户外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合理保障。当中暑与热射病构成对当前户外劳动者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对于社会系统灵活性与韧性的考验。
在这场考验中,及时更新防暑降温相关制度并加强落实是保障户外劳动者生命安全关键之策。对于国家政府而言,需要依据现实情况灵活调整《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一是提高保障力度,在极端高温的影响下,高温补贴已不再是最优解,国家政府应以“补贴+休假”的组合拳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佳的政策支持。二是调整保障条例,当前,《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然而现实情况中,最高温在38℃-39℃之间的天气体感温度可飙升至40℃以上,因此国家政府还应根据人体感觉适时降低高温假期实施条件。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需要主动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并改善户外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提供多种防暑降温措施,如联合政府、社区的力量建设户外劳动者休息驿站,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相关行政部门而言,需要高效监督用人单位的落实情况,加大对用人单位危害户外劳动者生命安全行为的惩戒力度,同时推动休息驿站等防暑降温措施纳入城市服务体系,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长期性的基础设施支持。
面对高温天气,防暑降温不能只是一个口头提醒。户外劳动者中暑或得热射病的新闻层出不穷,极端高温不仅是一个气象风险,更是一个社会系统风险。只有在社会多方的共同协作下推动政策制定、政策落实与政策监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户外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才得以获得真正的保障,防暑降温才不会成为空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冯雅萱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