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放任异宠“自由行”,公共安宁谁买单?

来源:红网 作者:杨婷 编辑:汪敏星 2025-07-07 23:00:50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杨婷(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杭州一小区住户杨某在家门口发现两只形似蟑螂的昆虫,出于卫生习惯喷洒杀虫剂。谁知这两只“害虫”竟是邻居小孟饲养的宠物魔花螳螂。发现宠物遇害后,双方就此展开激烈争执,最终经民警调解,杨某赔偿400元,这起因宠物螳螂引发的邻里纠纷得以平息。(7月6日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诚然,对于爱宠人士而言,“视若珍宝”的宠物遭此厄运,愤懑之情可以理解。但从大众视角看,一只形似害虫的螳螂出现在公共空间,有多少人会将其视作“宠物”?又有多少恐虫者将因此遭受惊扰?

螳螂、蜘蛛等异宠虽在主人眼中有着特定的情绪价值,但在公共视野下,其外形特征容易被误判为有害生物。公共空间自有约定俗成的文化氛围与视觉公约,若个人的特殊偏好硬要在此强行寻求普遍认同,将一己喜好凌驾于公共秩序与安宁之上,如此与公共秩序为敌的“强盗”逻辑,难以立足。

此外,既然选择饲养外形易引发公众不适或误判的小众动物作为宠物,主人便有不可推卸的严格看护与管理的首要责任。小孟作为螳螂主人,若能妥善将其约束于私人领域之内,悲剧本可避免。无论宠物是猫狗还是“异类”,当其脱离主人掌控进入公共空间,由此产生的风险与责任,首要承担者永远是主人。

若看管不力导致宠物侵入他人领域甚至伤害、惊吓到他人,主人岂能置身事外?此番400元赔偿虽平息了事态,却也模糊了矛盾焦点,真正应为管理疏漏承担首要责任的,是放任宠物“自由游走”的主人。

实际上,当下异宠文化的兴起,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寻求多元情感陪伴的需求,应该被理解。为了缓解孤独感、获得特殊情感陪伴等,蜥蜴、玉米蛇、蜘蛛等成为异宠人士缓解孤独、寻求独特联结的方式。

然而,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角度来说,即便这类动物本身未必直接伤人,但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空间,仍然需要多维度的长效管理智慧。异宠饲养要获得真正的包容与空间,首先要让大众从心理上接受,而管理不能仅依赖个人自觉或事后“赔钱了事”,必须建立在系统化、前置化的规范之上。

社区可探索建立特殊宠物登记制度,明确饲养品种与安全规范;主人应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确保宠物不会意外“越界”;社会层面也需加强科学普及,引导公众以理性眼光看待多样生物。构建起长效管理机制,从明确异宠饲养规范、设立社区登记制度到普及风险教育,长此以往,方能在尊重多元需求的同时,保障公共安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婷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9/151073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