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类似的广告在短视频平台涌现:视频的前半部分制造焦虑,意在表达暑假是学生们“逆袭”的关键节点,后半部分则话锋一转,开始推销起辅导书或网课。在某平台,一则名为“初中全科专属学情诊断规划”的广告,报名费仅一块钱。有网友付款与老师交流后,老师开始推介培训机构重点打造的“清北学霸班”。该机构提供的信息显示,全科“学霸班”的课程费用高达13720元。(8月11日 九派新闻)
这些以“学情诊断”为诱饵、实则推销高价课程的营销套路,本质上是将教育异化为一场“焦虑生意”。商家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普遍心理,通过夸大竞争压力、渲染“逆袭”神话,将暑期塑造成“决定命运”的战场,再以天价课程作为“解药”。这种营销手段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更让本应放松调整的假期变成家长和学生的“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性的教育内卷。
这种通过贩卖教育焦虑的生意,对家庭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也会给孩子的精神造成负担。动辄上万的课程费用,对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不报班就落后”的暗示更让家长陷入被动消费的困境。对孩子而言,过度强调“抢跑”和“应试”可能扼杀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心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类营销不断强化“唯分数论”的社会氛围,与当前国家“双减”政策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极大地阻碍了教育公平与健康发展。
要破解这场教育焦虑的贩卖乱象,加强监管与观念更新必须双管齐下。作为传播信息的平台,应严控虚假宣传和焦虑营销,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当监督平台去整治“低价引流—高价卖课”套路,规范教培行业的秩序;同时,教育评价体系也应突破“唯分数论”,倡导全面发展;家长们更要理性看待教育投入,与其盲目追逐“学霸班”、追逐短期“抢跑”,不如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培养。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真正减轻学生与家庭的负担。
教育焦虑的贩卖者固然该被抵制,但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全社会共同反思。无论是政策制定者、平台机构,还是家长个体,都应意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养有创造力、幸福而完整的人。只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胡珊珊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