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粉(伊犁师范大学)
近日,赵露思的“我不干了”和杨幂15年前“有本事就杀了我,杀不死,就等着看我变得更强大吧”的博文同时登上热搜,看似是两代女星的隔空对话,实则折射出娱乐圈长久以来的现实:艺人在聚光灯下的成长与坚持,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杨幂的博文写于2010年,彼时她刚因《仙剑3》走红,却深陷经纪公司高负荷工作、恶意舆论的漩涡;15年后,赵露思晒出抑郁诊断书,控诉公司“拿捏艺人健康与尊严”。两位顶流相似的遭遇,撕开了行业光鲜表皮:艺人不过是资本流水线上的“商品”,被透支健康、情感甚至人格。合同捆绑、天价违约金、24小时连轴转的行程、舆论操控……这套“驯化”体系下,连一线明星都难逃“工具化”命运,何况底层艺人?
更可悲的是,杨幂15年前被嘲“轧戏劳模”,今天却被赞“事业女王”,这种评价的反转恰恰暴露了行业的双重标准:公司一边歌颂“拼命三娘”,一边将过度劳动合理化;公众一边心疼明星“抑郁”,一边消费他们的隐私。赵露思晒出病历的举动,与其说是控诉公司,不如说是对这套畸形规则的绝望反击——当沟通无效、合约成枷锁,唯有撕开伤口才能换取关注。
与此同时,赵露思“实在不行开个小面馆”的宣言,看似洒脱,实则是无路可退的无奈。当“解约”需要以自毁职业生涯为代价,当“反抗”只能靠网络舆论施压,这个行业的制度性剥削早已不言自明。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觉醒”注定是孤例。于正轻飘飘的“合伙开面馆”调侃,恰似一面棱镜——有人看见善意,有人看透算计,更多人则凝视着光环之下无数个“赵露思”的生存困境,也暴露了业内对艺人痛苦的漠视;而网友“支持解约”的狂欢,也可能在三天后转向“炒作”质疑。更值得警惕的是,赵露思的“积蓄”和杨幂的“资本翻身”,给大众制造了一种幻觉:只要够红,总有退路。但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透明”呢?他们连病历都没人点开。
要打破这种循环,仅靠个体“鱼死网破”远远不够。行业协会应建立艺人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司法需严查“霸王条款”,而观众也该反思:我们是否在用流量投票时,间接默许了一些行业现象的形成。
由此看来,监管不能只盯着“天价片酬”,更该审视经纪合约中的“卖身契”条款。毕竟,一个健康的行业,不该让“强大”成为幸存者的特权,而该让每个从业者保有说“不”的基本尊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红粉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