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职业球员在赛场容不得“摸鱼心态”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2025-08-04 21:47:04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8月3日,中超第19轮深圳新鹏城2-4不敌浙江队,国脚拜合拉木的赛后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当被媒体问及球队为何未能守住领先优势时,他直言:“我觉得是换上来的人不是特别想踢吧,或者说不是特别开心地踢,我不知道为什么,好多失误都是换上来的人失误。也是踢到最后天气的原因,大家都很累,没有守住。”这番言论迅速点燃舆论,有人批评其“低情商”,但更多人开始反思:中超赛场是否正在滋生一种“打卡摸鱼”的消极文化?

拜合拉木的发言或许刺耳,却揭开了职业足球的一块遮羞布。作为深圳新鹏城方面的首发球员,他在69分钟的出场时间内拼尽全力,而球队在将他换下后,却在比赛最后的20分钟内连丢三球,最终遭遇逆转。这样的表现差异,很难单纯用“状态起伏”或“天气原因”来解释。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现象并非个例——就在前一天,山东泰山队长王大雷因不满判罚朝队友怒摔队长袖标,同样暴露出了球员情绪管理和职业态度的短板。

职业球员与俱乐部之间虽然是雇佣关系,但足球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远超普通职场的责任要求。而球迷买票观赛、赞助商投入巨资,本质是为球员的拼搏精神和竞技水平买单。若球员仅以“完成合同”或“打卡上班”的心态来应付比赛,不仅是对球迷的辜负,更是对联赛品牌的伤害。

然而,球员态度散漫,其根源往往在于俱乐部管理和联赛制度的松懈。以欧洲顶级联赛为例,球员的跑动距离、冲刺次数等数据均被严格监控,表现不达标者将面临队内处罚甚至雪藏。反观中超,许多俱乐部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替补球员的积极性难以量化,导致“混日子”现象滋生。此外,部分球队缺乏领袖,年轻球员易受消极氛围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而根治顽疾,就需多管齐下:其一,各俱乐部应采取数据化考核,引入高科技设备跟踪训练和比赛数据,将态度指标(如跑动、拼抢)纳入合同奖惩条款。其二,加强球员心理建设,聘请专业的运动心理学家,帮助球员调节比赛心态,尤其针对替补球员的归属感问题。其三,重塑联赛竞技文化。俱乐部需明确“职业精神”底线,通过老将传帮带、荣誉墙等方式强化团队认同。其四,中足联应强化监管。对此,中足联可设立“职业精神奖”与“黑名单”,对消极比赛者公开通报并禁赛。

中国足球正处于低谷,唯有“刮骨疗毒”方能重生。当球员穿上队服,便要明白:他们不仅是“打工人”,更是城市精神的代言人。杜绝“打卡文化”,从每一脚认真对待的传球开始——因为球迷的耐心,早已经不起消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96/151798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