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妍(湖南大学)
近日,信阳师范大学针对往届毕业生发起50周年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据倡议内容,“千班万元”活动主要以毕业班级为单位,由各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所在班级校友发布捐赠倡议,自愿开展捐赠;对有意向开展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
倡议书在网上引发争议,让这场校庆未办先火。关于这场捐赠活动的讨论中,我们既需要看到募捐行为的善意初衷,也应该理性审视其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思考如何让善意真正落地生根。
网友普遍认为,捐赠讲究的是一个“自愿”,这体现了对捐赠者自主选择权的尊重。但在“千班万元”的倡议中,万元门槛容易让校友产生心理压力,感觉不捐够这个数就难以表达对母校的“深情”。这种潜在的压力使得自愿捐赠变成一种带有道德绑架意味的“软强制”,高校与校友之间的情感联结就可能被利益博弈所掩盖。
从高校的角度看,这次以班级为单位的捐赠活动,本意是为了凝聚校友情谊,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倡议中明确表示“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这种明码标价的说法似乎让秉承公益性的捐款变了味。虽然负责该捐赠项目的校方工作人员称遵循自愿原则,多少不限,但仍引起公众对其目的的质疑,甚至反感。
并且,校方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捐赠活动处于初期阶段,尚未收到过万的班级捐赠,多数捐款金额在100元到200元之间,且有三四位以个人名义捐赠的10万元款项。这一数据可见校友们的捐赠意愿和能力存在差异。捐赠的本质是善意与爱心的传递,而非强制性的任务摊派。将捐赠数额与对母校的热爱程度划等号,给校友造成经济负担,这也就削弱了捐赠活动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除此之外,校庆捐赠活动也不应只局限于资金层面,校友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提供实习就业机会,还可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这既能丰富校庆内涵,也能充分发挥校友的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满足学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从公众角度看,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开放、坦诚的态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毕竟这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信任。涉事学校后续若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捐赠结果公开、资金使用透明的工作,才能得到校友和公众的支持,为学校赢得长远的发展。
因为无论是小额的日常捐赠,还是一次性的较大额捐赠,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感谢。及时、透明地向校友们反馈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善举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以此增强对捐赠活动的信任和参与积极性。在这种良性互动下,高校才能在实现募捐目的的同时,坚守住自愿原则的底线,让校庆捐赠活动真正成为校友与母校之间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温暖纽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文妍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