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信不设已读,是给社交留份喘息空间

来源:红网 作者:彭妙瑾 编辑:吴海刚 2025-08-07 19:33:34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彭妙瑾(长沙理工大学)

8月7日,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文回应“为什么没有已读功能?”随即,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微信官方再次明确表示,从诞生至今从未推出过已读功能,未来也不会考虑加入这一设计。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此前提到“微信的存在不是为了增加大家社交压力”,道出了这一决策背后的核心逻辑。在即时通讯工具普遍追求“效率至上”的当下,微信的这份坚持,实则藏着对社交本质的深刻理解。

已读功能的缺席,给了人们“喘息”的权利。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时刻:正处理棘手工作时收到闲聊消息,或是情绪低落不想被打扰,此时“未读”状态成了天然的缓冲带。没有已读标记的催促,接收者不必为“看到却没及时回复”而焦虑,发送者也不会因“已读不回”而胡思乱想。这种模糊性恰恰给了社交留有余地,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处理人际关系。

“无已读”设计,实则守护的是熟人社交的温度。亲友间的沟通本应是松弛的,而一旦出现已读提示,简单的“没顾上回复”可能被解读为“故意冷落”。父母发来的关心、朋友分享的日常,若因忙碌未及时回应,已读标记可能催生不必要的误会。微信用“不标记”的方式,避免了熟人社交中的过度解读,让情感交流少了份算计,多了份体谅。

不设已读功能,是对“社交平等”的维护。在职场场景中,已读功能常演变为隐性的“服从性测试”——上级消息的“已读”标记,往往意味着下属必须立刻回应。而微信作为覆盖全年龄段的社交工具,刻意弱化这种“权力关系”,无论是面对长辈、朋友还是同事,消息的“未读”状态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决定回应的时机,不必因身份差异而被迫“秒回”。

这种选择,更贴合微信作为“生活工具”的定位。不同于专注办公场景的软件需要用已读功能保证效率,微信连接的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人的叮嘱到朋友的邀约,从商户的通知到服务的提醒。这些内容本就不该被“即时性”绑架,省去已读功能,正是为了让工具回归服务生活的本质,而非反过来绑架生活节奏。

微信对已读功能的拒绝,本质上是对“社交自主权”的尊重。在信息洪流不断挤压私人空间的今天,保留一份“不被监视”的交流自由,或许比追求“高效”更有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彭妙瑾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99/151865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