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黑龙江大学)
近日,在湖北仙桃,下水救人的“白龙马”因病情过重离世,引发无数网友悼念。这匹曾跃入汉江救人的白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牵动着公众的心弦——人们自发祭奠、呼吁立碑。从江畔的鲜花到社交媒体的集体缅怀,“白龙马”的故事早已超越动物本身,成为一面映照人性温度的镜子。当动物以生命守护人类时,社会如何回馈这份纯粹的情义?这不仅关乎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丈量人类文明的标尺。
白龙马救人后离世的种种细节,让公众第一次如此具象地感知到动物的“牺牲”。当它载着主人冲入江水的瞬间,展现的不仅是动物的勇毅,更是跨越物种的共情本能。这种本能恰与人类文明中最珍贵的情感同频——正如导盲犬用两年严苛训练磨炼出的专注力,只为成为盲人黑暗中的眼睛;警犬日复一日穿梭于危险现场,将忠诚化作守护城市安宁的盾牌。它们的付出从不因“无言”而廉价,反而因其纯粹性更显崇高。
社会对动物英雄的铭记,本质上是对善意的珍视。生前,网友呼吁为“白龙马”举办表彰大会;死后,人们又自发祭拜献花。当人们为一匹马献花、为一群犬争取权益时,真正呵护的是人性中那份“不忍”与“共情”——这正是文明的意义。
动物英雄的价值,恰在于倒逼人类重新审视与动物的关系。过去,警犬、导盲犬常被视为“特种工具”,它们的疲惫与压力往往被效率至上的思维遮蔽。近期某地警犬因“上班死气沉沉”被取消评优的争议,恰恰暴露出观念转变的契机:“班味”过重反过来想就是“人味”够浓。只有真正把警犬当成同事,才会有那句“班味太重”。
这种认知改变在制度层面已有回响。《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导盲犬的通行保障,公安机关对警犬工作时长的严格限定,都在试图构建更平等的生命契约。更深远的变化正在发生:商场工作人员主动为导盲犬递上清水,市民看到执勤警犬时从避让变为轻声鼓励。这些细微的尊重,拼凑出的正是人与动物从“支配服从”向“互助共生”的文明图景转变。
动物英雄也值得被看见与尊重。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真正的伟大在于以生命点亮生命”,而这正是动物英雄留给人类的启示。当我们将警犬视为战友、把导盲犬当作伙伴、为救人的白马落泪时,本质上是在呵护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这种跨越物种的情感联结,终将汇成推动社会向善的澎湃力量——因为对生命的每一次尊重,都是对文明的一次加冕。
来源: 红网
作者:李新华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