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救人到带货,自救之路不该被污名化

来源:红网 作者:郑鑫 编辑:吴海刚 2025-03-11 22:28:49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郑鑫(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众多网友发现,“救人负伤致智力降至3岁的消防员”库学辉恢复状况较好,智商正在逐步恢复,开始跟着妻子孙蕾一起出现在直播间带货。一些网友为他高兴,不过也有部分网友对“带货”行为表示质疑。(3月10日 红星新闻)

纵观近年来的热点事件,新闻当事人转型做“带货博主”的不在少数。在他们出现在直播间的那一刻,曾获得的支持和称赞多数转变为质疑和谩骂,究其本质,是传统道德观念与流量经济逻辑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了当下公众社会认知的割裂:一方面希望英雄被善待,另一方面又难以接受其以商业化手段争取生存权益。

公众被无私奉献者的高光时刻“圈粉”,普遍对其存在高度的道德期待。当其行为一旦与商业、流量挂钩,便被视作“跌落神坛”。但这种将奉献者“神化”的固定思维,却忽略了其作为普通人的生存需求。

库学辉因工负伤后,家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除此之外,长期的康复治疗也带来巨大经济压力,此类现实难题逼迫库学辉夫妇必须做出改变。孙蕾回应称“我们不争不抢,只是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恰好揭示了在社会保障尚且不完美的情况下,当事人面对困境的无奈。

不论从哪方面看,库学辉夫妇直播带货的行为无可指摘,而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也不该被贴上“妖魔化”的标签。当事人通过直播带货将流量变现,以此获得收入,这符合按劳分配的社会原则。与其将其简单归结为“消费苦难”,不如称其为当事人在逆境中自救的最佳方式。

然而,公众的质疑也存在一定道理。不可忽视的是,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共情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淡漠,相反他们倾向于为网络上的不幸者伸出援助之手。但近年来,部分网红刻意编造悲情故事,骗取公众信任,以此牟取利润,这大大加剧了“狼来了”的效应。公众对“卖惨”行为排斥,实则是对流量经济市场的不满。

由此可见,当事人自救需要保持正当性、把握边界性,始终保持叙事真实、不刻意渲染苦难,从而获取公众理解和支持。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允许无私奉献者拥有“平凡化”的权利。褪去“英雄光环”,他们也只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对此社会应当提供更多善意与包容,与其将他们困在神圣的高台,不如尊重其对“自救之路”的多元选择。

库学辉夫妇的争议,体现了道德伦理与流量经济的碰撞。作为旁观者,我们既要避免将奉献者符号化,不能剥夺其自救的权利,也要警惕有心者利用同情牟取利益的行为。不幸人的自救之路不该被污名化,让善意与尊重在流量时代共存,才能让每一份自救都走得坦荡。


来源:红网

作者:郑鑫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7/55/147727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