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芳坤(湖南工业大学)
近期,上海对游烟出手了: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商户室内摆放“禁止吸烟”提示牌;街边志愿者劝阻吸烟行为;绘制吸烟地图,方便吸烟者寻找吸烟点……既不罚款,也不强怼,主打一个“劝你善良”。(3月27日 央视新闻)
游烟是指吸烟者一边走在路上、一边吸烟而产生的二手烟雾。2024年,根据上海市爱卫办联合市健康促进中心、市控制吸烟协会开展的万人调查显示: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逾九成市民对“游烟”表示反感。当管理部门尝试通过劝导、标语等柔性方式治理“游烟”这一顽疾时,我们不禁要问:面对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仅靠“劝你善良”是否足够?
自2010年实施中国大陆地区首部省级控烟法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来,从室内全面禁烟到电子烟纳入监管,从火车站吸烟室拆除到室外吸烟点标准化,上海“治烟”效果显著。数据统计显示,上海市成人吸烟率已由2010年的近27%下降至目前的19.2%,但城市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仍可达到47.6%。
治理“游烟”的难点在于其兼具行为私人性与影响公共性的双重特征。吸烟者认为室外空间具有个人自由,却忽视了二手烟随风扩散的物理特性。《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医院、体育场馆等,还有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等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禁止吸烟,公共场所发现“游烟”可进行举报,违者个人最高处罚200元,场所最高罚款30000元,但是对公共场合的界定至今依旧模糊。
3月25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入园安检前的蛇形通道内,一位推着婴儿车的父亲劝阻一名男士不要抽烟,结果和吸烟的男士发生了争执,双方大打出手。事发后,目击者陈女士拨打了市民服务热线,卫生管理部门回应称,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六大公共场所室外禁烟区域中,并不包含乐园室外排队区域。
除了儿童乐园的室外排队处,“游烟者”在商铺门口、办公楼下、地铁口等在该条例中没有明确列举的区域“吞吐烟雾”,既规避了室内禁烟令的约束,又钻了公共场合界定模糊的空子。
组织志愿者街头劝阻这一做法也引发了诸多质疑,有网友吐槽“禁烟标志没用,劝两句能顶事?”从执行层面看,“游烟”随机性强,志愿者无法24小时盯守,且单纯依赖志愿者的善意提醒,既难以形成持久威慑,也难以应对庞大的监管基数。
破解“游烟”治理困局,除了靠道德自律之外,还需法治约束,需要刚柔并济。在刚性层面,完善法律条例中相关内容的界定,严格执法,同时将电子眼抓拍技术应用于重点商圈,通过“非现场执法”破解取证难题;在柔性维度,除了志愿者劝阻,更重要的是完善基础设施,按《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中规定的室外吸烟点选址、设施、标识、健康提示等设置及日常管理与维护的要求,设置室外吸烟点。
治理“游烟”不能停留在道德号召的层面,若经过一段时间劝导仍效果不佳,即要用法治划定清晰的红线,用科技织密监管的网络。既要有劝人向善的温度,更要有守护善良的力度,这或许才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应有的样子。
来源:红网
作者:全芳坤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