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萍(山西大学)
2024年3月,湖北宜昌兴山县一家火锅店因在底料中添加罂粟被查处。店主李某为“提味增鲜”吸引顾客铤而走险,将罂粟作为“秘方”掺入调料,甚至在执法检查中谎称是“自制香料”,企图蒙混过关,但最终被查实。近日,兴山县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并需支付销售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3月29日 《人民日报》)
罂粟是制作毒品的原料,其含有的吗啡等成分虽能短暂刺激味蕾,让人产生“鲜香”错觉,但长期食用会导致依赖性和健康损害,甚至成瘾。我国法律明文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涉事店主的行为已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必须依法严惩。然而,此案背后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仍有商家铤而走险,罔顾消费者健康?
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商家为追求利益而无视法律与道德底线。由于违法成本偏低且行为隐蔽,消费者难以识别其中猫腻,商家因而将“旁门左道”视为“商业机密”,企图通过非法手段攫取竞争优势。此外,监管技术的滞后也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以此次案件为例,若非运用专业毒品检测手段,单凭调料的外观及店主的巧言令色,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调料很可能长期逍遥法外,继续危害公众健康。
食品安全无小事,舌尖上的安全必须“零容忍”。要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必须多管齐下。在法律层面,应借鉴“最严厉处罚”原则,对违法者实施“行业终身禁入”并追究刑事责任;在技术层面,可推广兴山县的毒品检测模式,运用快检技术实现“移动实验室”式巡查。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若发现食物异常鲜美或食用后口干心慌,应及时留存证据举报。
舌尖上的安全岂容“毒秘方”作祟。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当商家一门心思琢磨“提味增鲜”时,是否还记得,最该“提味”的是商业道德,最该“增鲜”的是职业良心?任何突破底线的“生意经”,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唯有守住良心,才是餐饮行业行稳致远的经营真谛。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李萍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