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雯(大理大学)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60901号选手“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完成了21.0975公里的挑战。(4月19日 澎湃新闻)
继春晚的机器人表演之后,人形机器人再次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惊喜。惊喜之余我们不禁思考,人工智能的终点在哪?未来,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究竟扮演怎样一个角色?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逐步从工业场景渗透至生活领域。此次半马赛事首次将人形机器人置于长距离、高强度的运动场景中测试,其意义远超竞技本身。马拉松对机器人的关节耐受力、能源管理、环境适应能力都提出了重大挑战。而赛事结果也直接反映了当前技术的进步与突破。此次比赛的冠军选手“天工Ultra”的配速从去年的6公里/小时提升至12公里/小时,背后是技术的升级迭代。
此类尝试看似新奇,实则反映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致方向:人工智能正尝试突破功能性边界,机器人的角色或将从“服务者”逐渐转向“共事者”。
这些科技发展成就固然可喜,但过程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人形机器人技术瓶颈仍存,多数机器人需中途换电,且依赖人工护航,距离真正的“自主完赛”尚有差距。 其次是竞技性与实用性的矛盾,赛事以“速度”为核心指标,但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复杂环境下的服务能力。若过度追求马拉松成绩,可能偏离解决实际需求的轨道。尽管当前机器人尚处“婴儿学步”阶段,但技术加速度可能远超社会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这次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大家直观地认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但笔者认为人工智能都要以“解决问题”为终点。
人形机器人半马的意义不应止于打破纪录,而应成为推动技术解决现实痛点的起点。清华通班队的“夸父”机器人全身超40个自由度的设计,若能应用于救灾场景中的复杂地形穿越,其价值远胜于赛道竞速。赛事中“换电不停表”的规则,恰似对现实中机器人续航短、充电慢的体现。技术突破的方向,需从“更快”转向“更实用”。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若要避免为了比赛而比赛的陷阱,既要在技术评估时注重多元化评价,也要关注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加速实验室技术向产业转化。最后,在技术狂奔的同时,也应建立起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防止技术红利演化为社会风险。
“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胜利的终极标准,是科技真正服务于人。当机器人不仅能完赛半马,更能适用于更多日常生活场景时,这场科技长跑才算抵达真正的终点。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雯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