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芳 (郑州大学)
近日,“双相情感障碍又叫天才病”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与热议,“齐思钧双相”更是冲上热搜。在我们的认知中,梵高、达芬奇、海明威、海子等诸多知名人物都被双相情感障碍所困扰,这一疾病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天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背后,隐藏的却是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严重精神疾病的真相,以及社会大众对这个病症的误读与忽视。
将双相情感障碍称为“天才病”是对病症的一种浪漫化、片面化的解读,在这一疾病的背后是患者被病痛折磨的苦相。不可否认,梵高用他那狂放不羁的笔触、达芬奇用他那充满奇思妙想的画作、海明威用他那硬朗冷峻的文字向世人展示了其非凡的才华,海子的诗作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在艺术或其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将他们所患的双相美化成一种通往天才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这是一种痛苦不堪的经历。这种疾病以剧烈的情绪波动为特征,患者一会儿处于极端的躁狂或轻躁狂状态,兴奋、冲动、精力充沛到可能不顾及后果行事;一会儿又坠入低谷的抑郁状态,丧失生活的乐趣、自我否定、甚至有自杀的倾向。他们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并不是所谓的“天才光环”可以掩盖的。
国外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这种残酷现实与媒体描绘的“灵感源泉”形成刺眼反差,这种将双相情感障碍与天才划等号的说法,是我们对精神疾病的一种普遍误读的体现。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精神疾病往往被污名化,是一种神秘而可怕的疾病,与虚弱、失败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当听到双相情感障碍被称为“天才病”时,似乎又开启了一种新的评判模式,好像只有那些拥有特殊才华或者成就的人才能和这种病沾边,而普通大众一旦患病就更加难以启齿。这无疑会使得许多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延误治疗。
在当今社会,双相情感障碍这类精神疾病的患者数量并不少,应对这类疾病并非易事。患者自身的心理建设固然关键,但外部积极因素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引导患者以乐观的态度直面内心的困扰与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在面对工作生活学习时往往存在不小的压力,如何排解这些压力成为一个不小的难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精神上的崩溃,甚至患上精神类疾病,但是它并不简单等同于人们早些年所说的“精神病”。
对于患者来说,首先要有积极的就医意识,不要有就医羞耻症,不要因为害怕被歧视或者出于错误的观念而隐瞒病情。一旦发现自身有异常的情绪波动,如长期情绪高涨或持续低落的状况,就要主动寻求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同时,患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颗纽扣,同样也是精神类疾病的重要防线。许多精神类疾病的产生与原生家庭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家庭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和朋友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支持与陪伴,理解患者病情发作时的身不由己,切不可指责或抛弃他们。
“天才病”这一说法给双相情感障碍蒙上了一层不真实的面纱,我们必须揭开这层面纱,以正确的视角去看待这类疾病。每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应该被当作普通的患者一样对待,他们的痛苦需要被关注,他们的治疗权益需要被保障,要让这类疾病患者真正地走出阴霾,在阳光下健康地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在自己的“天才”光环或者社会误读的牢笼里苦苦挣扎。这不仅是对患者个体的救助,更是对生命的敬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杆。
来源:红网
作者:谭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