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跟要饭的似的,弄一身灰在这挤呗”“谁穿这么脏到这挤来”,近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流传网络,引发网友愤怒。而一位勇敢的女乘客挺身而出,一句“我愿意跟他挨着”,温暖了无数网友的心。(4月21月 《中国青年报》)
此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公愤,不仅仅是因为黑衣男子的辱骂行为过于恶劣,更重要的是,它撕开了社会偏见的丑陋面纱。这位黑衣男子自以为衣着干净就能高人一等,用傲慢的言语肆意践踏了劳动者的尊严。
被辱骂的务工者,或许刚结束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工装上的灰尘和泥点,是脚手架上的烈日、是工地里的水泥、是城市拔节生长的印记。男子口中“脏”的岂止是一件衣服?他轻蔑的是一群用汗水浇筑城市的人,否定的是劳动本身的价值。衣衫可以洗涤,偏见却会蒙蔽人心,真正需要清洗的,是某些人心中对劳动者的傲慢与偏见。
一些人将整洁体面等同于阶层优越,将职业分工异化为身份贵贱,甚至将“笑破不笑补”的传统文化断章取义,为歧视戴上“文明”的面具。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本质是将人工具化的冷漠——只看见劳动者创造的“使用价值”,却无视其作为人的尊严。当一座城市的地铁容不下沾着泥点的工装,文明的标尺便已倾斜。
事件中最动人的,是那位女乘客毫不犹豫地声援。她没有空洞的同情,而是用“换座”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尊重:劳动者不需要俯视的怜悯,需要的是平视的共情。维护劳动者的尊严,不能仅靠个体的善意,更需要制度护航。北京警方对辱骂男子行政拘留的处罚,正是以法律之名宣告:歧视不是“口舌之快”,而是对公序良俗的践踏。只有当每一次侮辱都被严肃追责,每一声“我愿意”都能获得回响,才能构筑起尊重劳动的文明底线。
法律的制裁可以让涉事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要真正消除社会偏见,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摒弃傲慢与偏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我们要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无论是坐在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是在工地、街头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他们都是社会的建设者,都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衣衫上的灰尘可以洗净,而内心的偏见却需要我们用爱和理解去清除。城市的霓虹灯下,总该有一束光为劳动者而亮,他们的衣衫或许不够光鲜,但正是这些“不够光鲜”的身影,托起了城市的璀璨。消除偏见,不是要模糊差异,而是要撕下标签,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毕竟,一个懂得为劳动者尊严“掸灰”的社会,才配得上他们用双手垒砌的明天。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