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山西大学)
近日,拥有百万粉丝的骑行博主赵朔与其收养的流浪猫“悟空”登上热搜,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该事件为赵朔收养的流浪猫“悟空”因为一场车祸永远地长眠了,网友们都在为这只互联网的电子小猫感到惋惜。然而,这场本应充满温情与遗憾的告别,却因部分媒体的失实报道演变为一场舆论风暴。部分媒体在未充分核实信息的情况下,以“知情人回应”为切口进行片面传播,导致“赵朔与猫同遇车祸”等谣言四起。这场闹剧导致当事人遭受了大量的网暴。
赵朔在视频中明确说明了“悟空”因车祸意外离世,并向网友求助借冰箱保存遗体,这本是突发事件中的无奈之举。然而,部分媒体通过“知情人透露”的模糊信源,将焦点从“热心人士连夜相助”的温暖故事,转向对赵朔个人行为的恶意揣测。报道中刻意强调“骑行博主”“百万粉丝”“81条视频”等标签,暗示其“利用宠物炒作”的叙事倾向明显。更有自媒体将“车祸”偷换概念为“人猫同遇险情”,制造“博主为流量制造事故”的阴谋论。真相在碎片化传播中被不断解构,最终变得面目全非,离事实越来越远。
在此事件中,“若羌县一知情人士”的具体身份、与当事人的关系、信息获取渠道均未披露。这种模糊化处理,既为谣言滋生留下空隙,也为后续“反转”预留退路。而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报道往往与平台算法形成共谋:平台通过“网红”“车祸”“宠物离世”等关键词抓取推送,媒体则借“知情人士”增加报道“权威性”,共同完成对公众情绪的精准收割。通过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推送给大众,获得流量和热度,从而形成“争议即流量”的畸形生态。在各种新闻反转的反复轮回中,“抢发-翻车-道歉”的戏码不断透支着公众的信任。
如何打破这种畸形的处境,需要平台、媒体与公众的三方觉醒。社交媒体不能再沉迷于“争议即流量”的算法逻辑,当为未经核实的爆款内容设置“冷静期”,用技术手段延缓谣言传播速度;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唯有培养大众的新闻思维,提高公众辨别假新闻的能力,才能让人们在点击转发前多一份清醒,多一份理智。
真相的完整呈现从来需要多维度信息的共同支撑。当平台以理性克制流量逻辑、媒体以专业精神坚守求证原则、公众以思辨态度对待信息传播,我们才可能逐步走出信息传播的认知迷雾。“悟空”离世本可成为凝聚社会善意的公共叙事,却在流量导向的传播链条中演变为引发社会讨论的复杂议题。当“知情人士”成为部分报道中信源模糊化的常见表述,媒体损失的不仅是受众信任,更是新闻专业主义所承载的社会价值。这场闹剧也在不断地警示我们: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比追问“真相是什么”更紧迫的,是重建“我们该如何寻找真相”的集体共识,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瑶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