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完成社会化训练”是一种时代病

来源:红网 作者:沈昕 编辑:汪敏星 2025-04-25 17:54:16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沈昕(华中科技大学)

近日,一篇《好羡慕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贴文登上小红书热搜榜第三,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都认为,社会化训练是人生必经之路,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在工作时才不会“吃亏”。可是,当融入社会的过程逐渐成为一种规训,“更会做人”真的值得羡慕和追捧吗?

“成为‘超人’才能活得像个人的社会,是无能透顶的社会。”这是十年前韩国社会学家吴赞镐写在《我们赞成差别对待》中的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我们刷题、实习,把简历堆积成盔甲,时刻活在“被淘汰”的焦虑中。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博主把“社会化程度高”视为新时代的必备品,甚至推出“社会化训练通关秘籍”,教你如何利用关系,向上社交,打破信息差。“人生的主线任务就是尽快完成社会化”成了一种新的异化口号。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化训练”,是一种时代病,病人们都是一个个虚伪而精致的空心人,学历贬值、优绩主义等都是病状。

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批判社会化本身,一个人进入社会,能和同事领导保持正常礼貌的沟通,能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正常的社会化结果。适度社会化,是主体性与共情力的平衡。而“完成社会化训练”在当下的语境中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是一种过度的社会化。走向社会要靠巧言令色,靠穿着打扮,靠令人焦头烂额的综测、实习、竞赛来争取资源,还打着“高情商”的幌子。与其说是让大学生群体更早适应社会,度过“心理断乳期”,不如说是社会的病毒正在向校园中入侵。

在这种病毒入侵的过程中,人不断被异化。社会化训练企图让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们通过实习化身为职场老油条,提倡以圆滑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让还未培养起主体性的学生们机械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打造一种“合群”的安全感。过度社会化的结果表现出个人消费潮流化、人际关系世故化、思想观念功利化、价值取向从众化。个体越来越被视为由内化了的社会规范所推动的“角色扮演”,在刻意的社会化训练中,我们将很难去思考关于自己的议题,也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而经由他人之手所塑造的“我”也越来越成功了。

社会化训练,从何而来? 又为何会成为所谓的“人生主线任务”?一方面,传统的线性人生顺序模式依旧给年轻一代施加着巨大压力。好好学习、认真工作,“在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如今这套模式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我们需要遵守这套规则以满足社会和父辈的期待,脱离这条轨道的行为被认为是“叛逆”或“无能”。于是,我们“内卷”,要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稳。而在另一方面,就业市场膨胀,而负担却越来越重,要么成为顶尖人才,要么就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妈妈,人生是旷野”演变为“妈妈,人生它诓我”,“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承诺”在倒贴实习、投递简历无果的时刻荡然无存。自我开发成了道德标准,时间管理是必备素质。当所有人都在疯狂优化自己,我们反而越来越累。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是否是无能为力的?答案当然不是。社会化理应是让人格更加健全,但现在却美其名曰“成长”,成了一种单一的价值体系。但无论社会的评价体系怎样变化,都不应抛下自己的主体性。自我功能、自我边界、情绪感受力……这些构成自我人格的种种要素从来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在自我成长的经历中体验、积累、领悟到的。处于二十岁的年纪,我们尚有宝贵的时间去学习知识,当个人价值观都还未树立成熟就跌进互联网渲染的“焦虑”之中,只会越来越被异化。对于过度社会化来说,同样如此,即使不免会有妥协,但要有反思的意识和抵抗的勇气,别让自己落下一身病。

最后,以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警示作为对“完成社会化训练”的回应,也算是一针解毒剂。

“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来源:红网

作者:沈昕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9/149051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