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面取消“仅退款”:被异化的消费者权益该回归本质了

来源:红网 作者:陈星 编辑:汪敏星 2025-04-25 20:50:09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星(西南大学)

近日,据《北京商报》消息,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这意味着,在2021年被拼多多率先推出的“仅退款”将迎来落幕。

“仅退款”从诞生到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不过短短4年的生命周期,为何这一曾被视为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重要举措如今却悄然退场呢?这场变革其实是对消费者权益本质的一次深刻反思——当权益保障沦为道德风险的温床,我们是否正在背离保护的初衷?

“仅退款”政策的设计初衷在于简化维权流程,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此举措确实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改善了消费者的体验感。然而,这一善意的规则很快就遭到了现实的挑战。“仅退款”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被部分消费者和职业“薅羊毛”群体恶意利用,通过伪造商品质量问题描述、批量下单后无理由退款等方式牟利,甚至形成了专门的灰色产业链。这些行为已超出合理维权的范畴,演变为新型的道德风险。

“仅退款”演变至今,不仅违背了设计的初衷,更异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因而,全面取消仅退款显得很有必要。

取消仅退款是对消费者权利绝对化的抵制。“仅退款”政策将消费者的权利过分绝对化,让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有机可乘,把“白嫖”当作理所当然,把“薅羊毛”说得义正言辞。种种迹象表明,当消费者将权益简单等同于“不付出代价的获得”时,实际上已经扭曲了权益的本质。取消仅退款就是对消费者滥用规则的有力打击。但是需要明白的是,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并未倒退,只是从简单粗暴的一票否决转向有理有据的双方协商。消费者仍然可以通过协商或平台信用维权。

取消仅退款是对商家权益的再调整。初期“仅退款”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但过度偏向用户的政策挤压了商家的生存空间,部分商家因高额退款被迫降低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低价竞争-质量下滑-纠纷增多”的恶性循环。此次取消仅退款后,将退款处理权交还给商家,让商家和用户协商解决问题,降低了恶意索赔的经营压力,减少了“货财两空”的风险,也是对商家权益的调整与保障。不过,这不意味着商家可以敷衍甚至忽视消费者的合理需求,反而需要提升商品质量、服务水平、售后保障来维持自身信用,对商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取消仅退款的做法绝非空穴来风。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相关部门已释放了强烈的信号,明确表示会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仅退款”政策诞生于电商平台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大平台为了抓住用户、博取流量而恶意竞争,其结果是长期内卷导致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高下立见。取消无序的“仅退款”有助于电商行业从恶意竞争回归良性竞争,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推动商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产品和服务本身。

取消仅退款预示着更加理性平衡的消费生态建设的开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终极目标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而是建立买卖双方都能公平参与、诚信交易的消费生态环境。双方都本着真诚的态度,才能让这场没有硝烟的权益保卫战消停下来。取消仅退款并非让消费者让步,而是更改游戏规则,让消费者从“权利绝对”转向“权责对等”,让商家从“恶意竞争”转向“良性竞争”,让电商平台从“流量至上”转向“生态健康”。只有这样,或许我们才能在一个健康的消费生态共同繁荣。

任何制度都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顺应时代的规则会被长久推行,而脱离实际的模式终将被淘汰。“仅退款”的退场既是对消费者权益本质的反思,也是对消费生态的重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权益保护并非无条件妥协,而应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寻求买卖双方的共赢。未来的电商生态,需要的不是简单迎合,而是更理性、更持续的规则。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消费市场走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来源:红网

作者:陈星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9/1490650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