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建军
针对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今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出工作提示,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坚决进行整改整治。
何谓“新形象工程”?是指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仍进行非必要、非急需的项目建设。比如,打造与自身实际不符的城市“名片”,争创“创新城”“智慧城”“幸福城”,钻营各式各样的“百强县”称号;打着“为民谋福祉”的幌子,打造豪华的“市民之家”“办事大厅”“群众文体馆”;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热衷在政府数字化建设中建巨幅大屏,“换一任领导换一个系统”;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创建文明城市只注重做“表面文章”;斥巨资大建城市规划馆、城市展览馆、智慧城市馆等展览设施……“新形象工程”借“新”之名,是“老套路”披上了“新马甲”,根本上还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形象工程”看似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打造地方名片,实际上却是劳民伤财、追求短期效益,树的是个人形象,本质上是错误政绩观支配下的急功近利和贪图虚名,必然加重基层负担,导致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严重浪费,滋生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严重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必须下大力气纠治。
刹住“新形象工程”的歪风,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何有的领导干部对“新形象工程”乐此不疲?归根结底是政绩观出了问题,忘记了自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割除“新形象工程”这颗毒瘤,必须从端正政绩观入手。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一砖一石垒砌;千里大道贯通八方,凭的是一点一滴浇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要明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坚持求真务实、科学决策,以群众需要为第一目标,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为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福利。
刹住“新形象工程”的歪风,就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问责。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反正过几年一拍屁股走人,谁来接,谁承担责任。”有的领导干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新形象工程”劲头十足,并非他们吃了“豹子胆”,而是监督问责的力度不够。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于违规盲目铺摊子上“新形象工程”的纳入问责体系,明确违规标准和问责形式,加大惩戒力度,对发现的“新形象工程”严肃查处,以零容忍的态度让责任人感到肉痛,扎紧监督执纪问责的铁笼,对顶风而上、问题突出的果断亮剑,形成高压震慑。
刹住“新形象工程”歪风,就要不断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将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长远目标更好地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各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干部把浮躁心理、急躁心态压下来,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老百姓最重“实打实”。用实干的业绩、民意的尺子来丈量政绩,老百姓自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只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杜绝劳民伤财的“新形象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来源:红网
作者:边建军
编辑:姜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