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竹雨(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据九派新闻报道,上海一家人均近4000元的生态融合料理餐厅火了。这家餐厅推出了雨林主题生态融合料理,定价3888元且需提前预约的套餐,却是请食客啃树叶、吃竹虫,享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据餐厅工作人员表示,餐厅的两位创始人曾在云南雨林中研究了七年,此次开办特色餐厅是想把雨林搬到上海,让顾客在餐厅中就可以体验雨林特色。
该餐厅推出的甜点“鲜花插在香粪上”,以消毒烘干后碾碎的大象粪便为原料,即便工作人员声称已通过高温杀菌处理,这一操作仍引发消费者与专家的强烈质疑。猎奇营销挑战食品安全底线,商业伦理在流量狂欢中沦陷,这一荒诞事件反映出一些商家价值取向的严重偏差。
即便商家强调“经过高温杀菌”,但大象粪便作为哺乳动物代谢产物,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残留毒素,难以通过常规处理完全消除。该餐厅将人类饮食本能排斥的对象包装成“雨林特色”,本质上是对消费者认知底线的刻意挑衅。而部分消费者为追求社交谈资迁就此类猎奇食品,实则是对自身饮食安全的漠视。
在激烈竞争的餐饮市场,“内卷”现象日益凸显。从“皮蛋咖啡”“米粉奶茶”“榴莲肥肠”等奇葩口味,到如今突破底线的“象粪甜点”,折射出部分实力不足的商家为博眼球,将“猎奇”作为营销利器,重流量而轻质量。商家合理宣传产品本无可厚非,但当“标新立异”异化为“挑战常识”,商业伦理的边界便已失守。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类猎奇营销往往披着“创新”外衣,将反常事物美化成“打破传统”。商家以“粪便处理技术源自生物科技”等专业术语与地域文化为猎奇行为辩护,实则混淆了文化差异与基本卫生标准的界限,暴露出资本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健康权的漠视。
当餐饮从业者沉迷于用猎奇制造噱头,当消费者为“拍照打卡”支付“智商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饮食尊严,更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历经千年演进的饮食文化,需要的从来不是极端猎奇的食品,而是安全放心的美味。真正的饮食价值,不在于食材的罕见新奇,而在于每一口都能带来安心与信赖,让用餐回归最本真的幸福体验。
来源:红网
作者:袁竹雨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