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咖啡店安全岂能以“禁童”卸责?堵塞漏洞方显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黄爱琳 编辑:刘经纶 2025-05-19 15:26:20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黄爱琳(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多名消费者反映,广西桂林一网红咖啡店在并未在团购平台明确打上“禁童”标识的情况下,将带孩子前往的消费者拒之门外,理由是“禁止12岁以下儿童入内”。5月16日,该咖啡店店长对此作出回应称,不接待12岁以下儿童并非歧视孩子,而是出于安全考量。并表示“会进一步改进,尽量让更多人知道这条规定,不要再走冤枉路”。此外,门店也会想办法妥善解决已经带孩子来到现场的大人的实际需求。(5月17日 紫牛新闻)

该网红咖啡店以“活动空间小”“楼梯未设置扶手”为由禁止 12 岁以下儿童入内,看似出于安全考量的合理“风险防控”,实则暴露了商家将年龄与安全隐患简单挂钩的思维误区。当“禁童”成为店家安全防护的首选方案,折射出的不仅是其对商业场所安全保障责任的模糊认知,更是对特定消费群体的隐性排斥。

商家将安全风险直接与年龄挂钩,本质上是一种标签化的懒政思维。这种以年龄为界的“一刀切”做法,暗含着商家对儿童群体的整体性偏见。正如律师汪俊所言:“没有栏杆对成年人消费者也存在安全风险。”可为何独将儿童视作风险人群拒之门外?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是商家在简单将儿童群体与“低安全意识”挂钩后,选择用最简单的“禁童”方式来规避责任的投机心理。这种将安全问题简化为年龄筛选的行为,实则是店家在将自身的硬件缺陷转化为对特定人群的权利剥夺。

消费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不能通过“排除风险人群”来实现。咖啡店完全可以通过加装护栏、设置儿童监护提示、安排专员保护等方式提升安全性,却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禁童”手段。这种做法或能降低管理成本,却会对“带娃家长”的尊严造成伤害。当商家用年龄标签将儿童拒之门外时,容易传递出“儿童可能带来困扰”的信号,这与当下倡导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存在差异 。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家在团购平台未提前告知 “禁童”规定,到店后才临时拒绝消费者,这已构成对知情权的侵害。消费选择权不应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所谓的“安全考量”若缺乏透明公示和解决方案,难免会让人质疑其真实动机,正如部分支持店家做法的网友所言:“小孩在咖啡店太吵了,不让进反而更能吸引年轻顾客”。但将个别孩童的行为特征归结为整个年龄段的普遍现象,进而对特定群体采取限制措施,这种做法或将公共空间的管理责任过度简化,本质上是一种不够周全的管理思维,也可能会让部分人群感受到被区别对待。

商业场所的温度,体现在对多元消费群体的包容度上。当越来越多的商家打出“宠物友好”“亲子友好”的招牌时,这家咖啡店的“禁童”标签显得尤为刺眼。商家需认识到,真正的商业智慧,在于主动担起责任,兼顾风险防控与消费包容,而非抱着“省事”的心态,以安全防护之名将“风险人群”拒之门外。加装扶手或许需要投入金钱成本,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更有价值;设置儿童专区或会增加管理难度,但传递出的“儿童友好型”品牌形象更具长远效益。商家应意识到,“禁童”无法真正消除安全隐患,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修补设施漏洞、完善防护措施、提升服务温度,才是现代商业文明应有的责任自觉与治理智慧。

来源:红网

作者:黄爱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3/149696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