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元(西南大学)
北京时间5月6日,赵心童在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决赛中以18比12击败威尔士传奇、“金左手”马克·威廉姆斯,成为史上首位夺得世锦赛冠军的中国球员。赵心童用世锦赛冠军的奖杯证明:人生的赛道不止一条,真正的教育应是让天赋在热爱中自由生长。
2009年,刚上初中的赵心童面对母亲“大学毕业后想做什么”的提问,毫不犹豫地回答:“打球”。之后,父母便为他办理休学手续,支持他全职学球。
这个决定在当年无异于“离经叛道”,亲戚们非常不理解赵心童父母的决定。但他的父母没有被“不务正业”“影响学习”等观念左右,而是坚持尊重孩子的热爱,坚守“快乐成长”的育儿理念。
正是父母的全力支持,为赵心童在斯诺克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赵心童的成功不可简单复制。其背后是家庭资源的全力托举、专业团队的科学规划,以及个人天赋的超常发挥。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很多孩子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家庭也无法提供充足的资源,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时往往只能“黯然离场”。
所以,大多数家长坚持让孩子“先读书,再谈梦”,这并非是对孩子梦想的不尊重,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深刻认知。毕竟盲目退学可能让孩子陷入“梦碎学荒”的困境。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区分“真正的热爱”与“短暂的激情”,精准识别孩子的天赋,在支持与引导间找到平衡点。
但这绝不意味着赵心童的故事失去了启示意义。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教育体系中被忽视的维度:“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但社会的“教育焦虑”并未消散——职业教育仍被家长视作“次等选择”,艺术体育路径被视为“冒险赌注”。
另一位中国斯诺克选手丁俊晖的成长路径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小学辍学后成为职业选手,功成名就后又进入上海交大深造。这种“先专精后博学”的模式,证明教育是终身过程而非阶段性任务。同样地,赵心童父母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们不仅给予儿子“飞的勇气”,更通过科学训练和文化学习,为他留好了“退的路”。
要让孩子们“追梦有底气,转身有退路”,也需要社会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制度体系:一要打破“唯分数、唯学历”的单一评价体系,让不同禀赋的孩子都能通过专长获得社会认可;二要推行“校企双元”培养模式并保障技能人才待遇,让非学术路径拥有清晰的发展前景;三要建立贯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体艺专长的“学分互认”机制,配套试错保障政策,允许孩子在不同路径间灵活切换,降低选择风险。只有当社会提供足够多样的赛道与保障时,“退学”才不会成为孤注一掷的冒险。
赵心童的成功不是模板,而是引子,引出对“多元成长”的思考:当家庭以尊重为沃土、社会以包容为基石,真正构建起多元包容的教育生态,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斯诺克球台”,击打出璀璨的人生轨迹。这才是他的经历带给教育最深的意义——看见多样,寻得方向,如此,成长便有了更多可能与精彩。
来源:红网
作者:刘茜元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