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800元一杯的咖啡,值不值?

来源:红网 作者:张婉婷 编辑:汪敏星 2025-05-10 22:22:23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婉婷(浙江万里学院)

近日,上海一家咖啡店销售1800元一杯的咖啡,引发公众热议。5月9日,记者了解到店员表示需要向上级公司预订。店员还表示自己还没见过这款咖啡,也还没喝过。据报道,该咖啡所用咖啡豆来自索菲亚庄园瑰夏,顾客需预订满10杯可组合购进该品种咖啡豆。此外,还有一款较贵的瓜瓜果庄园瑰夏780元一袋,该款咖啡豆已售完。(5月9日 红星新闻)

不可否认,近年来咖啡文化流行,消费群体日益壮大。然而,1800元一杯的天价咖啡,实则是商家用“稀缺性”和“品牌故事”包装出来的高价产品,折射出当下消费市场对“身份标签”的过度追捧。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杯咖啡真的值这个价吗?

“过度包装”导致价格虚高,这是否背离了咖啡作为日常消费品的功能属性?如今,咖啡从普通饮品摇身一变,成了让人望而却步的奢侈品。菜单上,咖啡豆被冠以“庄园瑰夏”“国际比赛冠军”等名号,像奢侈品一样讲述品牌故事。不仅如此,此类咖啡还设置消费门槛——预订满10杯才可组合购进,甚至连店员都未曾见过这款咖啡豆。这种限量、门槛式营销,在奢侈品行业司空见惯。但若日常消费品都走向奢侈化,恐怕最终会让大众消费不起任何商品。

咖啡的高昂价格,极易造成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偏差。其一,当咖啡标价1800元时,消费者会本能地对品质抱有极高期待:咖啡豆是否稀有?风味是否独特?一旦实际体验与“天价”不符(比如口感普通、服务欠佳),强烈的“性价比失衡”感便会引发失望情绪。其二,咖啡风味主观性极强,高价反而让消费者更为苛刻。有人花大价钱品尝瑰夏,却只尝到酸涩口感,可能直接判定其“名不副实”,并通过社交平台公开批评,导致商家苦心塑造的“高端形象”沦为“智商税”代名词。其三,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1800元远超日常咖啡消费预算。若因跟风或冲动购买,事后往往会因“花冤枉钱”而后悔。网友调侃“喝了能成仙吗”,正是对非理性消费的反思。高价拉高期待值的同时又难以保证品质,最终可能损害品牌信誉。

社交平台对天价咖啡的宣传,进一步加剧了非理性消费和跟风现象。如今,社交平台常以吸睛标题搭配精美图片、视频,用视觉冲击激发用户猎奇心理,诱导人们为“打卡晒图”而非实际需求消费。诸如“必打卡Top10”“只愿带好友来体验”等夸张文案,本质上是放大感官刺激,推动冲动消费。在“万物皆可网红”的风潮下,只要咖啡贴上“网红”标签,便能引发跟风抢购。部分消费者追逐同款,只为获得社交认同,甚至产生“不喝就落伍”的焦虑。如一些品牌推出联名限定款,引发连夜排队抢购潮,都是流量裹挟下的非理性消费缩影。当然,商家并非盲目迎合大众:通过“庄园瑰夏”“赛事评分”等专业标签,他们精准锁定高收入、高品鉴需求的消费群体。对这些消费者而言,天价咖啡或许是兴趣爱好或风味探索的载体。

天价咖啡如同一面镜子,照出商家营销的“套路”与部分消费者的盲目追捧。然而,一杯咖啡的价值,不应仅由价格标签定义。商家若一味炒作,忽视品质,终将被市场识破;消费者也需保持理性,思考自己究竟是在品味咖啡,还是在为虚荣心买单。

来源:红网

作者:张婉婷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4/149465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