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吉杨宗(华南理工大学)
近年,“恶作剧”类视频成为不少短视频创作者选择的赛道。然而,这类看似搞笑幽默的视频,却有很多内容让网友感觉不适。比如“找路人拧瓶盖后要钱”这类视频,被不少网友斥责拿穷人、老人寻开心。5月10日,有短视频平台客服建议,网友看到类似视频可进行举报,会有专人进行核实处理。(5月10日 极目新闻)
最近,“拧瓶盖后要钱”等恶作剧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引发争议。这类以捉弄陌生人为卖点的内容,表面上打着“搞笑”旗号,内里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恶意。当恶作剧的边界被肆意突破,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娱乐方式真的能为社会带来快乐吗?
这些视频的套路如出一辙:创作者随机选择路人,往往以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通过设计好的“陷阱”制造尴尬场面。比如让老人帮忙拧瓶盖后突然索要“服务费”,或给清洁工递上“贵重物品”再当面摔碎要求赔偿。创作者们举着摄像机的双手在颤抖,不是出于愧疚,而是为了捕捉对方惊慌失措的表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视频往往选择在城乡结合部或老旧小区拍摄。创作者们深谙流量密码:越是生活拮据的人群,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反应就越“真实”,视频的“笑果”就越强烈。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拿他人的窘迫换取点击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霸凌。
短视频平台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也背负着内容审核的责任。某平台客服建议用户举报不良视频的表态值得肯定,但被动处理显然不够。与其坐等用户举报,不如建立前置审核机制,对明显违背公序良俗的恶作剧视频进行识别拦截。
真正的幽默应该建立在善意基础上。当我们在屏幕前哈哈大笑时,是否想过视频里那位环卫工人可能要为一瓶“被摔碎的名酒”赔偿半个月工资?娱乐的边界就是不能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所以,“拧瓶盖后要钱”,短视频创作如此搞笑“幽默”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内容创作者都该谨记:摄像头不是免罪金牌,流量不应成为泯灭良知的借口。毕竟,当我们默许这种“恶作剧”存在时,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视频里的“笑料”呢?
来源:红网
作者:代吉杨宗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