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母亲节 | 对母亲的爱,不妨说得热烈些

来源:红网 作者:徐苏丹 编辑:吴海刚 2025-05-11 19:26:34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徐苏丹(常州大学)

母亲节前夕,山东泰安宁阳第十一中学的孩子们纷纷给母亲打电话,向母亲诉说着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意。“妈妈,我爱你!”短短五个字,却让孩子们如鲠在喉。但在母亲一遍遍担心地询问下,爱意终于被宣之于口。

5月11日,正值母亲节,也许是被孩子们这份热烈的爱所触动,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中留下了自己爱的宣言:“‘妈妈’真的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词!”“妈妈,我爱你!”“垃圾桶里也许会有玫瑰花,但绝不会有康乃馨。”更有网友感慨:“日历上的母亲节会循环往复,但妈妈的青春不会。爱意趁早,才能追上岁月的脚步。”确实如此,无论是公益广告中“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的标语,还是课本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至理名言,都让我们渐渐明白:表达爱意要趁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明白这个道理的层面,却依然羞于向母亲表达爱意。“妈妈,我爱你”这五个字究竟为何会如此令人难以启齿呢?究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强调“孝”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而非直接通过言语来表达。历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但其中情感的表达大多含蓄深沉。比如,卧冰求鲤的王祥,为继母捕鱼,在冰天雪地中赤身卧冰,以孝心感动天地,却从未有过一句对母亲直白的爱意表达。朱自清在《背影》里,虽对父亲那蹒跚的背影和艰难攀爬月台的举动满含深情,却未曾直接吐露一句“我爱你,父亲”。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做”代替“说”,认为有了行动上的体现,言语的表达就变得可有可无了。这种“以行代言”的传统延续下来,逐渐导致了“羞于表达”的结果。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在意他人的眼光,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陷入了逻辑的怪圈。我们总认为对母亲表达爱意是幼儿园小朋友该做的事,而自己已经长大了,再对妈妈说“爱你”这样的话,会不会过于肉麻?会不会被人笑话?会不会显得自己过于幼稚?实则不然,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将爱意宣之于口,而非用行动替代,不是幼稚的体现,反而是成熟的标志。在行动与言语的二元辩证中,只有言语而没有行动,就会让爱意变得空洞;只有行动而没有言语,则会让爱意失去色彩。

爱要坦荡荡。正值母亲节,对于母亲的爱,我们不妨说得热烈些!

来源:红网

作者:徐苏丹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5/149473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