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救护车鸣笛变 “狼来了”,警报声透支的是公众信任

来源:红网 作者:徐奥雪 编辑:刘经纶 2025-05-13 23:15:4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徐奥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在西藏墨脱的蜿蜒山路上,一辆喷涂着“医疗急救”标识的救护车拉着警报器疾驰而过,路边车辆纷纷紧急让行。然而令人错愕的是,这辆“生命之舟”最终停在景区,车上人下车拍照,上路后继续拉响警报。(5月13日,极目新闻)

涉事车辆从海南三亚到西藏墨脱的长途跋涉,不是争分夺秒的生命护送,而是堂而皇之的特权巡游。警报器是为抢救生命设置的“绿色通道钥匙”,却在该事件中成为了景区通行的“VIP令牌”。当救护车警报声沦为旅游摆拍的背景音,这个现实版“狼来了”的故事,无疑伤害了社会对生命救援的信任。

面对执法询问,涉事司机竟以“曾参与抗震救灾”作为自己的免死金牌,试图用职业光环掩盖特权滥用的实质。这种逻辑的荒诞之处在于,将公共服务岗位赋予的职责偷换为了个人享受特权的资本。试想,当司机在道路上听到救护车笛声时开始犹豫是否要让行,当行人看到闪烁的急救灯时首先怀疑是否又是一次特权滥用,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真正需要紧急救助的患者将付出怎样的代价?任何一次对特权的纵容,都是对生命通道的堵塞。

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也折射出执法力度与违规成本的失衡。涉事企业被责令整改,涉事司机仅面临200元罚款和驾驶证扣分,这样的处罚与该行为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极不相称。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企业时,基层执法往往倾向于“从轻处理”。这种执法弹性不仅无法形成有效震慑,反而传递出“违规成本低廉”的错误信号,变相鼓励了类似行为的发生。

修复这场信任危机,需要从制度建设、技术监管和价值重构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在制度层面,应推动特种车辆管理立法的完善,明确运营企业的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的失职追责机制;在技术层面,利用GPS定位、车载监控等手段实现对特种车辆的实时动态追踪,让每一辆急救车的行驶轨迹都处于透明监管之下;在价值层面,必须通过公共教育强化“生命救援具有神圣性”的共识,让从业者明白:急救车的顶灯不是特权的光环,而是生命的重托。

在生命救援的赛道上,容不得“狼来了”的谎言反复上演。任何对规则的漠视、对特权的纵容,都可能在公众心中埋下信任松动的种子。修复信任需要从每一次严守规则的行动开始,唯有让每一次警报都准确传递生命救援的迫切信号,才能让公众永远保有毫不犹豫为生命让路的本能与信任。

来源:红网

作者:徐奥雪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7/149545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