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海南牌照的医疗救护车在西藏拉警报器开道旅游”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5月13日,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该车为隶属海南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民办营利性)的非急救医疗转运车。针对涉事车辆在西藏墨脱县存在非紧急情况下使用警灯警报器等违规违法行为,已责令涉事公司停业整顿、对所属全部车辆全面排查整改,进一步依法依规从严查处。(5月14日 央广网)
在人们的认知中,救护车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其鸣笛开道意味着有紧急的生命需要拯救,其他车辆纷纷让道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急救工作的配合。然而,这辆救护车却将公众的善意当作了可随意戏弄的工具,这种行为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公众为救护车让道,是基于对生命至上的朴素信仰。法律赋予急救车辆优先通行权,本质上是以公共规则守护公共利益。然而此事件中,涉事公司却将警报器与救护车标识异化为“特权通行证”,在非紧急情况下滥用公众的礼让与信任。当车上人员身着便装、下车拍照时,暴露的不仅是违规使用设备的胆大妄为,更是对公共资源和社会善意的公然戏弄。这种“特权思维”一旦蔓延,将消解公众对急救系统的信任基础——下一次,面对鸣笛的救护车,人们是否还能毫不犹豫地让出生命通道?
当地公安机关对涉事车辆拆除警报器、处以行政处罚,三亚卫健委责令企业停业整顿,这些处罚固然必要,但若止步于此,则无异于“头痛医头”。此次事件暴露的深层问题在于:民办急救机构如何在公益属性与商业利益之间划清界限?如何防范企业将救护车资源异化为牟利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公众善意不被滥用?
社会需要更刚性的约束:一方面,应严格限定非急救转运车辆的外观标识与设备权限,禁止其“伪装”成急救车;另一方面,需对民办急救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与信用惩戒机制,提高违规成本。此外,公众监督应成为常态,通过畅通举报渠道、建立违规行为快速响应机制,让每一辆滥用特权的救护车无所遁形。
救护车警报器的每一次鸣响,都应是对生命的敬畏而非对规则的嘲弄。当“让道救护车”的善意遭遇背叛,社会必须亮明态度:对亵渎公共信任的行为零容忍,既是对法治尊严的捍卫,更是对人性良知的守护。唯有筑牢制度防线、激活监督力量,才能让生命通道始终畅通,让公众善意永不被辜负。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