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除“出片”执念,回归生活本真

来源:红网 作者:陈娅楠 编辑:刘经纶 2025-05-26 23:18:50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陈娅楠(云南财经大学)

当“毛坯人生,精装朋友圈”成为社交媒体的流行梗,当“一生要出片的中国人”成为调侃标签,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越来越多人执着于“出片”?这种对完美影像的追求,究竟是记录生活的工具,还是异化体验的枷锁?(5月25《半月谈》)

拍照“出片”现象的兴起,背后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审美风向的转变。智能手机和修图软件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记录生活,但这并未减轻人们的审美焦虑,反而催生了更严苛的拍摄标准:光线是否柔和、构图是否讲究、表情是否自然,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同时,社交媒体“视觉优先”的传播特性,让“出片”成为一种社交资本:点赞数、转发量构建起虚拟的“社交货币”,迫使人们不断为“精致人设”投入时间精力。

对“出片”的过度追求,正在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了一张“氛围感大片”,有人反复调整姿势直至错过日落,有人为避开人群长时间占据拍摄点,甚至有人冒险进入禁区。这些行为不仅压缩了真实体验的空间,更将生活简化为一场“表演”:场景是布景,人物是道具,体验本身反而成为次要目标。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出片”成为衡量旅行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些未被镜头捕捉的瞬间,例如:与朋友的闲聊、偶然的感动、突发的意外……便被自动过滤,最终导致记忆的单一化与扁平化。

破除“出片”执念,需要个体和社交平台共同努力。对个人而言,不妨重新理解影像的意义:它可以是艺术创作,但更应是生活的碎片。一张对焦模糊的照片、一段镜头晃动的视频,或许比精修图更能留住真实的情感与温度。对社交平台来说,则需反思算法对“出片”内容的过度推荐,通过优化机制鼓励多元分享,让用户不再只追求视觉冲击。只有这样,影像才能回归本质——是记录生活的笔,而非表演的舞台;是分享感悟的窗口,而非炫耀的工具。

生活的精彩,从来不在朋友圈的九宫格里,而在与世界真实相处的每个瞬间。放下对“出片”的执着,或许才能看见更辽阔的风景,拥抱更真实的自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娅楠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0/149915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