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原本想寻求专业帮助,却因咨询师的不当引导陷入了更深的情绪困境——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去年面临父亲病重、工作危机和婚姻问题等多重压力,通过某平台找到一名拥有3.4万粉丝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但在其支付9800元费用后,咨询服务变成了理论复述和课程推销。3个月后,她觉得状态更糟了。此事被曝光后引发社会热议。(5月23日 《法治日报》)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专业干预,不是“情感直播”。真正的心理咨询应该像精密的外科手术,用专业方法帮助来访者剖析问题、修复创伤。但眼下,这个行业却充斥着“7天拿证”的速成咨询师,他们既不懂认知行为疗法,也分不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只会机械地重复“然后呢?”“你继续说”。济南小凯花600元买的50分钟咨询,换来的就是这种“树洞式服务”。更令人愤慨的是,在记者调查中,一位倾诉校园霸凌经历的来访者,非但没有得到专业疏导,反被咨询师批评“你太敏感了”——这样的“心理疏导”,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自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这个行业就陷入了野蛮生长。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证书走到台前,部分培训机构把资格证当商品卖,平台把咨询师当网红捧,来访者则成了待宰的羔羊。更可怕的是,当投诉发生时,平台竟用“前三次是信息收集期”来搪塞——如果去医院做三次检查都查不出病因,我们会质疑医生的水平,怎么到了心理咨询这里,反而要受害者自认倒霉?
线上咨询的便利性不能成为降低专业度的借口。确实,视频咨询难以捕捉细微的表情变化,但专业咨询师至少应该能发现来访者的情绪转折,而不会对深陷抑郁的患者说出“这么点咨询费都没有吗?”这样冷血的话。当咨询变成纯粹的商业交易,当共情都需要额外付费,这样的服务与深夜电台的情感热线有什么区别?
要终结这场荒诞剧,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守护体系:首先,建立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像医师资格考试一样严格把关;其次,推行平台“双公示”制度,既要公示咨询师资质,也要公示投诉处理结果;最后,建立行业“熔断机制”,对违规机构和人员实施“一票否决”。
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的目的并不是治愈心灵,而是“将歇斯底里的痛苦转化为寻常的不愉快”。但今天的某些心理咨询,却在把日常的不幸催化成更深的创伤。当专业帮助变成商业套路,当心灵救赎变成财富密码,我们更需追问:在这个情绪通胀的时代,普通人心理健康的最后一公里,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