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泥尘满身的劳动者,需要的不只是座位

来源:红网 作者:唐鑫妍 编辑:吴海刚 2025-05-23 18:22:0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唐鑫妍(西南科技大学)

泥瓦工齐建军刚做了一天用水泥砂浆给地面找平的活儿,疲惫不堪、满身泥尘。当他走进地铁,坐还是不坐,成了一个问题。53岁的他结束一天地面找平工作后,因无清洁条件只能穿着脏衣搭乘地铁。面对乘客的嫌弃,他选择席地而坐却遭安全隐患警告。(5月23日 澎湃新闻)

工地缺乏洗浴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缺位,让这一群体陷入“想洗洗不掉、想坐不敢坐”的困境,实则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公众对整洁环境的合理诉求与劳动者对基本尊严的正当需求,本不该成为对立选项。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缓冲带——既不是要求工人“自我净化”,也不是强迫公众“全盘接纳”,而是通过制度性保障消除两者的直接碰撞。

齐建军的困境远不止于地铁车厢。施工场地被水泥沙子填满,午休时只能靠在墙角或躺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每一次休息都让灰尘更深地渗入衣料。更现实的难题是,多数工地连基本的洗浴设施都没有,换下的脏衣服只能塞进塑料袋,收工后只能穿着沾满砂浆的工装挤地铁。有工人说得实在:“谁不想干干净净的?是工地没给这个条件。”当水泥砂浆干在袖口、汗水混着灰尘结成硬块,他们不是不愿体面,而是现实没给他们选择的余地。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援手。建筑公司完全可以在工地设置简易淋浴室和衣物寄存柜,哪怕是集装箱改造的临时设施,也能让工人收工后擦去身上的灰尘;地铁运营方不妨在非高峰时段增设“劳动者专座”区域,或在车厢角落标注“可临时倚靠”的安全位置,既照顾乘车安全又提供落脚空间;而社会舆论更应持续传递“劳动无贵贱”的观念——当更多人能理解“泥尘是劳动者的勋章”,车厢里的嫌弃目光自然会少一些。

城市的文明高度,从来不是看它有多光鲜,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最普通的建设者。那些在地铁里席地而坐的身影,丈量着社会包容的尺度。唯有让企业尽到后勤保障的责任、公共服务多些柔性设计、公众多份将心比心地理解,才能让泥瓦工们不必在“坐与不坐”间两难——那时他们走进地铁,身上或许仍有劳作的痕迹,但眼神里会多一份从容,而我们的公共空间,也会因这种对劳动者的温柔以待,真正成为承载多元生活的温暖容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唐鑫妍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7/149850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