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交乘车码成“广告码”,公共服务与商业化边界何在?

来源:红网 作者:秦若嫣 编辑:吴海刚 2025-05-24 18:39:49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秦若嫣(华南理工大学)

“珠海公交吃相太难看了!”5月22日,一则质疑珠海公交乘车码存在广告诱导陷阱的视频,在网络和珠海市民朋友圈刷屏。视频中,一位想刷码乘坐公交车的男子,在使用乘车码过程中,却被广告诱导,办理了4个运营商付费业务,累计每月扣款50元。对此,记者联系了珠海公交集团旗下负责乘车码业务的珠海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关注到该视频,视频系摆拍,目前已经将相关广告下架。(5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据悉,珠海公交乘车码广告过多、误导性强等问题此前便已存在,并屡受诟病。这则博主的控诉视频,将市民习以为常的扫码乘车场景推至舆论风口:本应高效、便捷的乘车码页面,如今却暗藏运营商付费套餐的诱导,让公共服务沦为商业利益的入口。这场风波揭示了数字化浪潮下公共服务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当技术便利被异化为商业收割的工具,城市治理的公共性底色正在悄然褪色。

扫码乘车本是城市建设智能化的体现,却在现实中演变为一场公众“注意力争夺战”。珠海公交乘车码页面广告此前已屡遭诟病。这已不是简单的界面设计问题,而是将公共出行工具的设计初衷从“便民”变为“拦路”,让市民在使用公共服务时沦为商业流量的“被动参与者”。

乘车码变“广告码”的困境,直接暴露数字时代部分公共服务与商业利益边界的模糊化。运营方以“广告补贴运维成本”为由,将乘车码页面变成流量变现的平台。然而,公交系统其核心价值本应在于普惠性与公益性。当“一元票价”的惠民政策需要依靠诱导性广告来维系,实质是将公共服务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形成“用消费者体验抵成本”的畸形生态。

当乘车码页面被广告填满,技术便利反而成为负担。老年人因操作复杂被迫使用现金,外来游客因误触广告对城市印象大打折扣,市民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在一次次套路中消耗殆尽。这种“技术赋能”与“体验降级”的悖论,不仅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消耗,更会损害一个城市的形象。

从共享单车车身冒牌二维码诱导点击色情广告,到停车场缴费强制关注公众号收集信息,商业机构屡屡将公共空间改造成数据收集的猎场。这种趋势下,市民的出行轨迹、消费偏好乃至身份信息,都可能成为商家逐利的工具。而当公共服务平台主动为商业收割提供入口,实则是将公共平台转化为流量红利之地,模糊了公域与私域的边界。

破解困局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构公共服务与商业利益的制度边界。公共服务并非不能与商业共存,但必须恪守功能第一,商业让位的原则。同时,制度设计优化同样重要,应建立公共服务数字化的边界,明确禁止强制关注、诱导点击、过度索权等行为。

珠海公交广告码风波,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数字化进程中公共服务面临的困境:利益至上的逻辑可能会侵蚀公众权益。城市治理者需要清醒认识到:唯有坚守“技术为民”的初心,在公益性与可持续性间找到平衡点,才能避免“便民码”沦为“拦路码”,让数字化真正成为照亮城市温度的灯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秦若嫣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8/149862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