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标“文字游戏”透支信任的骗局何时休?

来源:红网 作者:谭秀婷 编辑:汪敏星 2025-05-09 22:01:01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谭秀婷(西南大学)

5月7日,有媒体报道,三德子官方旗舰店直播间宣传的“德子土鸡”,其外包装商标实际名为“德子土”,该商标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赵亮,其回应此事称,“这是误解,‘德子土’和‘德子土鸡’商标公司都注册了,是防止别人恶意注册,我们使用的品牌是‘三德子’,卖的也是正宗的生态散养土鸡。”

消费者质疑商家通过拆分商标中的“土”字,暗示产品为传统散养土鸡,涉嫌误导性营销。这一事件并非孤例,从“千禾0”酱油、“壹号土猪”,到“其他没了”酸奶,商家利用商标与商品特性“打擦边球”的现象愈演愈烈,一步步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

商家通过精心设计的商标名称,刻意模糊商品真实属性,利用消费者对“天然”“健康”的偏好制造认知偏差。例如,“德子土鸡”实为“德子土”商标加“鸡”字,暗示土鸡品质;“壹号土猪”将注册商标“壹号土”与“猪”组合,虚构“土猪”概念;“千禾0”酱油中的“0”被包装成“零添加”的象征,实则仅为商标符号;“120W”充电器将型号标注为商标,实际功率仅12瓦;“山里来的土”鸡蛋等,利用“土”“手作”等模糊概念收割溢价。这些文字手法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形成系统性欺诈。消费者支付高价却可能买到普通商品,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长此以往,市场信任被透支,公平竞争环境遭到破坏。

尽管《商标法》第十条明确禁止“带有欺骗性”的商标注册,《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虚假宣传有严格规定,但在现实执行中存在显著漏洞。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通常仅审查商标本身是否直接表述虚假信息,却忽视使用场景中的误导性联想。“德子土”“千禾0”等商标因未直接使用禁用词汇而通过审查,却在营销中与商品属性绑定,形成误导。

从“堵漏洞”到重建信任,终结这场“合法”骗局需多方协同治理。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法律,将“使用场景误导性”纳入商标无效宣告条件,并对已注册的擦边商标开展专项清理。对于暗示商品品质但未明确标注为商标的“德子土”“壹号土”等,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宣告无效。其次,需从商标注册、广告宣传到销售环节加强动态监管。“三德子旗舰店”在争议后匆忙将商品名从“散养土鸡”改为“散养生态鸡”,暴露了事后整改的被动性,因此需要建立前置审查机制。最后,企业应树立道德自律意识,回归品质竞争,而非投机取巧。赵亮声称注册“德子土鸡”是为“防止恶意抢注”,但若实际宣传仍突出“土鸡”概念,则难逃误导嫌疑。

这场商标“文字游戏”的本质,是商业伦理的溃败与监管机制的失灵。当“创意”沦为欺骗工具,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市场经济的根基。唯有法律的刚性约束、监管的主动作为、企业的诚信经营、公众的理性觉醒共同发力,才能终结这场“合法骗局”,让“舌尖上的信任”不再沦为奢侈品。

来源:红网

作者:谭秀婷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91/149449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