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热爱“大师”也是一种“刚需”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叶鹏 2013-07-23 23:47:28
时刻新闻
—分享—
  “你年纪轻轻不得好死。”22日,“大师”王林电话新京报记者张寒,斥责其“收钱报道”。记者解释是客观报道,未收钱,也未受任何人委托,为报社所派。他截住话头说“我告诉你,你不得好死,你们全家都不得好死”。该日,新京报刊文《隐秘“大师”王林的金钱王国》。(7月23日《新京报》)
  
  王林“大师”的新闻,风风火火地过了好几季。眼下,似乎正朝着“剧终”的方向狂飙而去。因为有不少“仁人志士”,在微博上立下“生死契”,扬言坐等王大师“戳死”。从方舟子等打假斗士的逻辑看,最后的结局是不需要“剧透”的——“大师”对于采访记者的老实与低调、哪怕是此后的歇斯底里,就像公共事件的背景音乐一样,已经有了铺垫与衬托的意味。强橹之末,“虚心”还是“心虚”?
  
  “王大师”究竟是不是走的“李道一路线”,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只能说暂时有待商榷。当然,我们也不能将诚心拜见大师的马云、赵薇等,真当成了揭底大师的“高级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刘志军还是王菲,“个人爱好”,似乎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愣是利用公共话语权,对所谓“神秘现象”推波助澜,搞仙风道骨那一套,那你就得牵出来遛遛、吹牛就得经得起嘘声。
  
  其实就算“王大师”倒下去,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张大师、李大师站起来。这是因为“气功大师”在中国一直是没有厘清的一个历史性症结。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全民气功热,数以十万计的人练过五禽戏、鹤翔桩,后来是香功。短短几年,气功迷达到6000余万人。一直到1994年,相关部门下达了《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点明要破除伪科学,气功才“偃旗息鼓”。
  
  热是不热了,但“大师”是不会死的。一是因为中国的“气功大师”傍着传统文化这个最大的“大款”,还有什么牛过传统文化呢?你文化人好意思说自己非要和传统文化叫板吗?二是中国的“气功”还生来就和中医沾亲带故,前一阵子,不是有地方部门还搞了“打通任督二脉”培训班吗?再加上科学越发展,人类越认识到识见有限,“气功”光明正大地挤进玄幻的“未知领域”,好像就更“合情合理”了。
  
  “大师”一波接一波,反思一茬接一茬。很多人还是没有明白:热爱“大师”,就像仓禀实而知礼节一样,也是扎扎实实的刚需。
  
  谈到中国的高等教育,谁都会痛心疾首说一句,“大学之大,非大楼,在大师”。其实不仅高校,一个社会也得有一些大师,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吃饱喝足了,就要有价值追求。屌丝男谈足球、论游戏,屌丝女议星座、说减肥,你让明星大腕他们闲暇干嘛去呢?他们不会愁苦于楼市汹涌或孩子学区难题,他们也无须奔波于老板的脸色与官员的戾气,价值选择上,总要有一些打磨时间、寄托信仰的议题。
  
  严肃点说,这就是社会对大师的“刚需”。可是,今天的中国,连家庭读书会都是个奇葩的事情,哪里还会有什么真正的大师呢?有的是赶场子的“大师傅”罢了。这个时候,鹤发童颜、神乎其技的大魔术师或小江湖术士就登场了,不是他们真的厉害,而是戳穿了他们——你让咱找谁玩去?
  
  这时代捣鼓不出真正的大师,就别怪到处撺掇着“保你一辈子不倒”的胡言乱语。
  
  文/邓海建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24/308772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