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去哪儿?”简单的问题隐含着现代政治要义,是公众对执政者行程产生好奇心,因为人们对生活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寻找一个畅通无阻的官民交流渠道,在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共识。因此,在回答“书记去哪儿”的问题时,应像胡忠威书记一样用行动给出答案,而不是纸上谈兵。其实,“去哪儿”是一个未竟之问,后面自然而然紧跟着“做什么”。因为,作为地方执政者,不可能时刻在路上,也不可能一直在下乡,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其实,执政者“在哪儿”、“做什么”,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直接感受到。新化县为山区修建马路,山里的木材、茶叶很方便运出去;优美的环境吸引不少游客,山景和梯田都成为优质产业资源;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最美乡村教师获得政府的资助……享受最低社会保障的村民知道“书记在哪儿”,在市场中发家致富的村民知道“书记在哪儿”。
换言之,“书记去哪儿”并非公众要求执政者真的去哪儿,而是希望他们恪尽职守,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公众建设一条实现个人多彩梦想的道路,包括柏油的和制度的。这就要求执政者在下乡的同时,去基层聆听民意并寻找共识,去发现可以改进的治理空间,去重拾被漠视的乡土文化,去探索社会全面进步的可能。公众的批评和赞扬,牢骚和建议,都要听到心里去,并且按照议事流程纳入未来政策。
已经接纳现代政治文明的公众,并没有把“书记去哪儿”等同执政者“为民做主”。执政者可以借助权力分配一地的资源,如何分配才能体现公平正义和走向智慧生活,考验着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了。公众希望“去哪儿”之问能够促进执政者的进步,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厘清管理和服务、权力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关系,官方和社会全都在透明的规则下轻装上阵。
知名学者孙立平曾说,“老百姓已经不是以前的老百姓了”。因为能关注“书记去哪儿”的公众,需要执政者以及行使的权力,能够在阳光下达成官民共识,双方携手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书记去哪儿”的正确答案并不复杂,但回答起来却需要智慧和勇气,希望有更多的执政者和胡忠威书记一样,在下乡的路上用实际行动回答考卷。
文/赵红信
来源:红网
作者:赵红信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