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它编成一条微博,叫“学霸的暑假只是换个地方做卷子”,既是调侃,也是诉苦,但我觉得要看是什么“学霸”。如果是初中的,那就不行;如果是小学的,那就荒唐;如果是高中的,那就无妨;如果是大学的,那就理所应当!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太重,而是太不合理,本末倒置、荒谬绝伦。
幼儿园不该有任何负担,却来了个小学化,拼音、写字、算术、英语……一起上,美之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小学重在培养学习兴趣,不能让他们畏惧学习,结果,苦不堪言:一个星期七天,五天上课,两天补课。作业出点错,考试丢点分,老师骂,父母训;儿歌都被学生改成了:“背上小书包,我去炸学校……”发泄对校园的厌恶。初中可以有点负担,而实际的负担却让学生无法承受,中考的题型跟高考一样,进重点高中比进大学还难。进了高中,就要分班考,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慢班……把人分成了几个世界,而这都得靠初中的打拼,所谓“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其实更像是初中生活的写照。高中三年还得苦,两年学完三年的课,体力强度大,还能招架;招架不住的,是翻来覆去炒冷饭,要炒一年,炒得清汤寡水,索然无味。
进了大学,时间最长,四年;精力最好,成年;心理承受能力也该最强,经历了十几年的考场磨炼,结果呢,却什么压力都没了。寝室成了游戏机室,玩了通宵的游戏,课堂成了补觉的地方。大学管理学生的重点,竟然在研究用什么办法点名签到,才能不让学生逃课。大学从“严进宽出”过渡为“宽进宽出”,特别是收了那么高的学费,实在不好意思不让你毕业,结果,无论怎么读,无论读成什么样子,差不多都能毕业。不该承担压力的时候,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可以承担压力了,却几乎没有任何压力。
拿美国作个比较,小学基本没有压力,初中开始有压力,高中就有相当大的压力,大学就得夜以继日地苦读。这样的梯度才比较合理。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说他的孩子读高中,也常常学习到半夜,压力相当大。因为有了这样的参照,我才以为高三学生“暑假16天完成176套试卷”,用不着大惊小怪,需要给她的是点赞。从而期待早日把颠倒了的压力大小的排序再颠倒过来。
文/慕毅飞
来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