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突破无墓可售困境,要完善奖励补偿政策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2016-04-05 00:08:45
时刻新闻
—分享—
  清明节期间,河北涿州、怀来、三河等地的多处陵园都停满了北京牌照私家车。有陵园80%以上的墓穴都卖给了北京市民。北京市现有墓园最多能用到2050年,多处墓地无墓可售,剩余的墓穴价格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河北涿州等地因而出现了瞄准北京市场的大面积墓葬群,墓穴价位最低不过1万,到这里来祭拜先人的市民延续了旧的殡葬和祭扫习俗。北京市去年10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提出以恰当方式对合同到期传统墓穴进行节地生态化改造,以奖励方式引导市民配合。(4月4日《新京报》)
  
  中国社会的人口总数在晚清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推行了控制人口的政策为止,长期保持着总量和新增数量的“双高”。原因在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境外舶来作物的广泛种植,新中国成立后消弭了国内的战乱和社会纷乱,新中国初步建立面向城乡基层民众的公共医疗体系(这四点原因使得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大幅提高),再加上20世纪50-70年仍延续着多子女生育的传统,因而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时,很多人都担心,生者可以获得的空间,将被死去的人所占据的墓地所挤压。从土葬变为火葬,曾被认为极其有效的节省了土地资源。
  
  很显然,中国社会和人口发展态势的阶段性,决定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其实也只是短期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迎来普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即便不推行生育控制政策,人口生育率也会下降,相应的,每年平均死亡人口也会慢慢滑落。
  
  传统土葬占用土地较多,但必须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土葬所产生的陵墓,高于地表明显存在的持续时间都不长,短则十多年、二十多年,长也不过三四十年,通常也就是两代人的成长时间。多数土葬陵墓会慢慢与土地(包括山地、林地、田地、沙地等)融为一体,事实上这也是从古至今,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土葬陵墓的注定“宿命”。而在考古研究的视域中,很清楚的一点是,除了个别极度干燥的地区,国内多数地方稍稍有点年头的土葬陵墓,即便被考古人员或盗墓者发现,也很难找出完整的尸骨和随葬品。
  
  这些都说明,在过去,对传统土葬浪费土地的指责,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传统土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生态属性,长期来看,与而今的生态葬没有太大的分别。
  
  而今不光在北京,全国很多大城市、中等城市都出现了突出的墓地紧张现象。不管是传统的墓葬群,还是经过政府规划建设的公墓、陵园,容量都特定有限,很难再行扩张。而在在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中,可以用于新建墓地的土地空间稀少,相关的开发项目还面临城乡居民的邻避抵制。
  
  现有的殡葬方式,即火葬后将骨灰盛放于陵园、保管机构,或葬入公墓,体现了集中性。对照起来,单个的新式墓葬要比过去的土葬更为节约土地使用,问题是,前者的占用周期更长。很多地方的公墓、陵园定名为永久墓园,这也意味着,如果将占用时间计入,新式墓葬方式浪费土地的状况,比土葬还要突出。而炒作墓地,土地天价化的现象,更是社会财富被无谓浪费的体现。
  
  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其实就是对墓葬方式的再调整。这本身就表明,过去几十年间开展的殡葬方式改革,存在思虑不周等问题。从土葬转为火葬,被称为移风易俗,这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及基层治理组织付出艰苦的说服努力,才使得大部分城乡居民转变了观念——但因为之前的改革思虑不周,又要在原先的基础上转向绿色生态殡葬,采用骨灰深埋等更新的方式,毫无疑问,这又要再度经过一个观念引导调整的阶段。毕竟,在中国的传统之中,迁墓是一项影响重大的仪式安排。
  
  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居民理解并认可绿色生态殡葬,亟待出台带有补偿性质的奖励措施,一方面,要对殡葬改革以来,配合、接受火葬而安葬的墓地,在迁移深埋时对家属作出可观的经济补偿,补偿额不应低于墓地现行市价。在这方面支出的补偿资金,完全可以从相关土地的出让金、国有墓地销售墓地的收入中拨付,不存在增加财政负担的压力。另一方面,要以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政策,积极开展与相关家庭的协商,推动新葬的生态墓葬比例逐步提高。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4/05/39503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