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校园限流与否,不能只讲情怀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2016-04-06 00:08:46
时刻新闻
—分享—
  春暖花开之时,各大高校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校内游客数量骤增,校园管理和游客参观之间的矛盾凸显。郑州大学上月曾发公告禁止校外人员和车辆工作日进入校园,节假日禁止车辆入校,但因引发较大争议,公告被撤下。名列中国最美大学榜的厦门大学,每天校内都人满为患,部分游客还会进入教学区,参观学生上课,学生自习时进入教室吃东西,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就大学是否应向校外游客限流,引发强烈争论,有人认为游客过多导致教学、学术无法正常开展,也有学者认为,大学要有开放的态度,大学的社会职能、社会责任要重要得多。(4月5日《中国青年报》)
  
  对游客扎堆校园造成的负面问题提出批评,主张通过限流等方式,恢复校园秩序的,这可看成是一种从现实出发的观点;而强调大学要回馈社会,要接纳公众,要将校园作为教化公众的空间,则出自理想主义的高度。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管是高大上的研究型高校,就像北大、清华、浙大、厦大一类的院校,还是各地的一般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显然不能丢掉理想主义,保留与社会、公众交流的渠道和空间,但也需要立足现实,乱糟糟如菜市场的秩序,不排除有人能够做到不受任何干扰,却会有更多师生真的受不了这样的折磨。
  
  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接纳和教化公众,这是大学应有的情怀。但情怀归情怀,大学跟社会、公众打交道的方式,难道就是开放校园,让人随随便便进来,停停走走,在草坪上撒个欢,到教室旁扮演着偷窥者,甚至摆开架势吃火锅?绝大多数到境外旅行的中国游客都能做到文明出行,但就是那么一小部分的人,没有文明意识,缺乏规则约束,又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又是想尽办法插队揩油,这些不文明的做法几乎落了个“人人喊打”的下场。同样的不文明,搬到了国内高校的校园,难道非要给予包容,才叫做很有开放的气度?纵容不文明,就等于赞同不文明,这跟回馈社会与否没有半分钱关系。
  
  对国家文物遗址、自然保护区等特定区域,无论是作为公民,还是作为纳税者,都享有参观进入的权利。但因为上述区域的生态特别脆弱,为了维系其存在或减缓其衰亡的速度,必须建立完备的保护封闭制度,限制甚至禁止参观者入内。这样的限制和禁止制度,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同样,可以认为,大学校园虽然不至于如自然保护区那样脆弱,但也存在一个社会型生态的限度,要保证其履行教学和学术功能,就需要避免冲击生态上限。
  
  大学要回馈社会,增强双向交流,要接纳和教化公众,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只是近些年以大学学者承揽课题、参与城市公共问题讨论等方式,显得过于市场化。这也提醒着各地各类高校的管理者,要创造更多带有志愿服务性质的活动、渠道、平台,让师生在各个层面增强同所在城市、社区的联系,这事实上也能极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普通市民对大学特别是知名大学、外地(尤其是首都)的知名大学,抱有憧憬和期许,希望前去参观,最好是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这种愿望很值得理解,各地高校特别是集中了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名牌大学,应当努力给予满足。但需要指出的是,聚集到大学的游客之中,大部分并不是前来“朝圣”的,而是把大学校园当成管理特别宽松还不收钱的市区或郊区公园,随意为之。
  
  很多人在城市的市政广场、公园里不至于上演一连串不文明的行为,却能毫无心理负担在大学校园而为之,说白了,是因为市政广场等地有较多的管理人员,乱采乱摘乱跑难逃被罚,而到了大学校园,几乎没人管,想咋的就咋的。一些高校建成历史较久,建筑风貌极具特色,绿化比例也特别高,最重要的是还不收钱!同样的场景在大学之外得被圈进来冠以“湿地公园”等华丽名头,收一笔定价不低的门票。说到底,无论限流与否,要减少大学校园内的游客不文明现象,还得校方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根据客流状态灵活投放监管巡查人手。
  
  许多高校特别是跻身最美大学榜的一些大学,近年来备受游客追捧,还存在地方政府城市更新、城市改造规划失当的因素。这些大学所在城市在掀起激越的城市化改造之后,由于城市规划造成的功能失调,大片居住集中区的绿地、公园、文体场馆配套不足,居民苦于周末、节假日无处可去,出城游玩又嫌太堵,自然就将打发时间的地儿选在了大学校园。一定程度上,大学校园遭遇的人满为患,是在替人受过,相关城市的主政者和规划部门看到这类消息应该心生羞愧才是。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4/06/395129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