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外”眼中的中国春运为何“淡”了

来源:红网 作者:李川川 编辑:司马清 2017-01-28 00:01:36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很多外国人眼中,春运已经不仅仅是每年一度的出行活动,更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值得尝试和探索。除了许多外国人围观春运外,越来越多的老外选择真正体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1月26日海外网)

  一年第一度的春运历来是被称作为“史上最大人口迁徙”,从人们出行的目的地来看,春运仿佛是整个国家人口在天南海北的移动,为中国年的习俗添足了过节的氛围。

  反观2017中国年,国家关于春节法定节假日期都已出台,提前躁动了归家过节的民众。按道理讲春运留给人们的印象,应该是人山人海人挤人,看到只是一顶顶乌黑的头,完全是被人推着走的节奏。但今年临近年关,无论是在火车站售票处,还是在候车大厅,甚至是火车站广场,稀稀两两的归家旅客成了与之不相称的现象,今年的春运上演的不愠不火,到底是怎么了?

  春运“淡了”,实则是社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健全所起到的效应。中国经济在最近几年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让民众盛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殷实红利,成了中国经济返哺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经济的带动下,社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恰逢春天里,公路运输的四通八达,铁路运输的“八纵八横”,航空、水运的紧接地气,不仅仅让电商的物流经济赚的个盆满锅满,更让老百姓的出行多了许多选择方式,进而人便其行、货便其流成为真实的写照。在现有的运输格局下,民众可以通过私家车自驾、买火车票、打“飞的”、坐轮渡等多方式的多联式运输,实现返乡过年,告别“人在囧途”已不再遥远。

  春运“淡了”,实则是供给侧改革为主路线的社会各行业走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效应。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春运期间出行难、购票难、坐车难成为掣肘于民众返乡过年的不利因素。以春运缩影的火车站为例,在售票处、车站广场、候车室,排满了要返乡的民众,为了一张火车票,人们在冬日里必然要通宵达旦受冷熬夜排长队来抢票。而现在,在供给侧改革主路线下,多渠道的售票方式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代售点、售票窗口来实现订票,不仅缓解了公共运输部门的运输压力,而且让民众足不出户便可以实现轻松购票,进而实现春运智慧出行。

  时代变了,春节的喜庆,已然从喜儿的“红头绳”到鼓足的“压岁钱”转变。在社会经济发展给民众带来的殷实红利下,中国年“年味”浓了,春运“淡了”,这是对社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健全的验证,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经济返哺民众出行进而拥有获得感的最大彰显。而中国年唯一不变的是,春节期间民众返乡过年的赤子之心,以及中国经济在砥砺前行的路上始终把民众出行放在心坎上。这才是时代变了,春运“淡”了,而中国年“年味”却更浓了的勿忘初心。

  文/李川川

来源:红网

作者:李川川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1/28/420191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