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东旭(湖南大学)
近日,一款模仿孙悟空服饰的泳衣悄然走红网络,多个平台销量激增,预售排至30天后,商家紧急追加第三批货仍供不应求。此事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衣服设计跟孙悟空的外套颜色一样,只是稍作改动,感觉是“同款”,很想试试。亮眼的“大圣黄”席卷夏日消费市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激活市场活力的“密码”,但要让这把火持久燃烧,仍需创新添柴。(7月11日 中华网)
传统文化符号天然具备情感共鸣,成为消费新引擎,势不可挡。泳衣的爆红并非偶然——孙悟空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与英雄情结。对此,武汉商学院熊文杰教授表示,“国创风盛行下,英雄人物天然具有吸引力,而孙悟空相关影视的热度更放大了这一效应”。商家能够敏锐地捕捉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以“大圣同款”为卖点,借力四大名著的深厚底蕴,点燃消费热情。而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消费行为,本质是消费者对民族身份的情感与价值共鸣。
然而,简单地模仿和复制很难保证持久生命力。熊文杰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家推出的样式都是一样的,对复制品缺乏原创,缺乏创新,这个很难持久,说白了就是借这一波潮流。”若仅停留在视觉模仿层面,忽视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热潮也终将随新鲜感消退。真正的文化赋能市场,需要商家超越简单的文化符号搬运,进入跃升向价值创新的阶段。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正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生命力,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产业”生态,例如贵州习水“中医夜市”将本草灯谜、五行药膳、八段锦教学融入市集,让市民在投壶套圈中领取艾草香囊,在烟火气里体验“可触摸的中医智慧”;东莞市以“一颗荔枝”开发糕点、醋饮等四季产品,“一个粽子”带动56家作坊创3亿年产值,“一条龙舟”串联18镇街引千万游客;平凉剪纸传承人何霞在埃及三分钟剪出人物肖像,被赞“东方魔法”;敦煌主题面塑沿中欧班列驶向中亚,让“非遗出海”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项目。
“大圣同款”泳衣的热销印证了市场对文化产品的渴望,但唯有如中医夜市般让文化可体验、如东莞荔枝般让产品可延续、如平凉剪纸般让文化可传播,才能避免昙花一现。当泳衣的潮流退去,留在沙滩上的不应该只是同质化商品,而是经此得出的传统与现代碰撞的产业新生态——让文化活水滋养市场经济。国潮创新的 “七十二变”,本质并非表面的形式翻新,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持续的价值再生,这是市场活力之源,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展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东旭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