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挑剔别人死记硬背是掩饰自己的懒与low

来源:红网 作者:王昱 编辑:夏熊飞 2017-02-12 00:02:32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很火。冠军尘埃落定好几天了,网上的讨论依然热度不减。背诵竞技的形式,让话题很快延伸到“中国式教育”这一沉重的领域。很多人说这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作为从12年应试中死里逃生熬过来的中国学生,我也对片面强调机械记忆的填鸭式教育痛恨有加、心有余悸,所以非常理解一些朋友的悲叹与唏嘘。但冷静地想想记忆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如上观点仍有可商榷之处。

  只强调记忆背诵的“诗词大会”可能是有些偏颇,但我认为不能以“不就会背个诗吗,算什么本事”这样高冷的腔调去贬低选手的实力。且不说在数年如一日的积累过程中下了多少功夫、背诗的过程中克服了多少倦怠,单是在最躁动不安的年纪,能腾出安静的心境去装纳诗词,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舒缓严酷的升学压力,能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到平仄韵脚中开辟出一隅静壤,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浅表地看,她们的确“只是会背个诗”,背呗,谁不会啊。但往深里想,坐得住、静得下来、坚持得住,诸多品质是我们身上非常稀缺的。

  别说人家只会背个诗,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多人都有一种幻觉,好像只要自己愿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成为下一个擂主、只是自己不屑于做罢了。好像所有比赛中,凭借记忆背诵制胜的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有本事你也去背啊,去背啊,背啊,啊——背不下去吧?坚持不下来吧?自己没能力、没耐性这么做,却能从“背诵抹杀创造力”“只会死记硬背”中寻找到很多自我安慰的借口,用轻蔑又不屑的口吻去贬低选手,淡化她们的光环,从而寻找到让自己心理平衡的砝码,这种心态是很low的。

  我倒不会以“又懒又low”去概括所有反对者。因为的确很多人透过这档节目,在郑重地表达对“记忆学习”的思辨和忧虑。对此我要提醒的是,我们的思辨和忧虑非常容易反弹到另一个极端。从前是鼓吹背诵、强调记忆,现在是贬低背诵、贬低记忆,好像那是抹杀想象力、创造力的万恶之源,一看到靠记忆取胜、考察记忆的竞技与测试,就觉得不科学、反人性,对记忆过度警惕、排斥。一些教英语的反对背单词,一些教中文的反对背诗句,这种“拨乱反正”本身也是很偏颇的。

  可能你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记忆是理解、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它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耐力,的确不像恣意挥洒、创造那么痛快。在记忆达不到一定量的条件下,奢谈创造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在单词量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法优美地遣词造句,在对古体诗掌握得不够熟稔的时候,没法泼墨创造。相比于“此节目宣扬死记硬背”,这种贬低记忆、跨越步骤、无视学习规律、片面迎合惰性痛快的“教育理念”,才是对青少年真正的误导。

  “不就是会死记硬背么”的背后,有两股根深蒂固的偏见。其一,将所有记忆等同于死记硬背。其实很多时候,如果真的静下心去捕捉到震撼心灵的美感,不必刻意去记也会过目不忘,刻意去记也并不很费周折。一说记忆就是死记硬背,全然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主动性和理解能力,只能说明,持有此偏见者是个很不会学习的人。

  其二,把记忆和创造人为对立。在网上看到了一条呼声很高的评论:“这样隆重的诗词大会,绝没有一个诗人”,我不知如此悲观又绝对的论断以何为据。就这档节目本身而言,选手在其上只能展示出“会背”的功底,至于到底会不会写、有没有你所谓的创造力,我们完全无法得出结论。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推理爱好,喜欢在记忆力和创造力之间树起人为的对立——特别能背诵、记忆力特别好的人,都被束缚得差不多了,肯定是个很没有创造力的人,继而推出“我是不会背,可我没被扼杀创造力啊”的心理安慰。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因为它是种音韵优美的文学体裁,也不仅仅是像孔夫子说的那样可以“兴观群怨”,还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被各式信息碎片裹挟、疏离传统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向这些选手投去一瞥敬意,少一点警惕和挑剔,多一点善意与欣赏。只有让诗歌与诗意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才可能跨越时空,润泽你我的心灵,对我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净化和守护。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让小孩背那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待他成人时,见到晚霞不是说“卧槽,真TM好看”,而是“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

  文/王昱

来源:红网

作者:王昱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2/12/421007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