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少年自杀现象背后,可不只是“玻璃心”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月 编辑:林旻煜 2017-04-25 00:02:18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大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出现。国家卫生部的一项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位列死因首位。而在全球,自杀也是导致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正是如花儿一样的年纪,却以自杀了结自己的性命,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应引起人们的一场深思。(4月23日《法制日报》)

  纵观2017年,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出现。1月13日,广西梧州藤县一初中女生在考试中离场进入厕所后从四楼跳下,留下字条称“不想学习,唯一的愿望是做个厨子”;3月4日,陕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4月19日,广东深圳一高三女生留遗书跳楼,称“父母都不理解我,万一没死给我一刀”。

  应试教育的压力,压迫了学生,也扭曲了人际关系。学校本该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场所,所谓“教书育人”,学校最重要的职责在于“育人”。但育人却不仅仅是教书就可以做到的,它还需要许多的交流沟通和关怀。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为求升学率,不断以“分数”为指标对学生进行考量,成绩不好会不受待见,会被叫家长,不少学生成为了分数焦虑的受害者。

  家长笃信“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忽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一味地将自我意识强塞给孩子,使之留下“父母都不理解我,万一没死给我一刀”的绝望。来自家庭和学校情感上的关怀沟通越来越少,学生寂寞的内心没有温情填补,交流的空间逐渐被“分数”压缩,越来越极端的思想不断酝酿。

  对于此类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曾说过,“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学生自杀事件频发,除了谴责新时代学生的“玻璃心”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偏离轨道的生命观,以及人生意义的匮乏。

  据深圳某区各中小学随机选取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状态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体意识缺失、归属意识淡漠,缺乏生命教育力度,存在生命教育盲区。16%的中学生表示生命教育“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16%的中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认识不清,无法合理掌控自身的情绪,再加上与父母老师交流的匮乏,当遇到悲观情绪,学生无法自己消解,便采用“自杀”这种极端逃避的方式一了百了。

  面对愈演愈烈的学生自杀现象,我们决不能以“玻璃心”一言以蔽之。家长应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学校应重视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归属意识,协助引导学生确立自身的人生意义。学校和家庭应协同一致,双管齐下,对于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发现,并予以正确的疏导,从而以关怀消解极端念头的萌芽。

  文/王新月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月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4/25/427538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