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善“软环境”,造就“硬实力”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夏熊飞 2017-05-08 00:04:3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人民日报》提出一个观点:软环境的优劣,决定着经济运行的质量。各级政府敢于动真格,先割自身瘤,是软环境建设之肯綮。如某地从政府失信入手,对政府拖欠工程款情况摸底排查,要求排查到的项目,必须明确还款时间,让群众和企业看到了信心和希望。(5月7日《人民日报》)

  “软环境”之所以称之为“软”,就在于环境的变化与弹性“不可捉摸”。与硬碰硬的能力较量、实打实的经济发展不同,“软环境”很难用精确的数据去衡量、依量化的标准去考核、凭科学的范式去模仿,却与地方的人文基础、核心价值、发展规划等方方面面相关联。

  众所周知,区域要发展促经济、要改革求创新,基础性建设必不可少。而基础性建设,不仅仅是要抓牢“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注重地方的党风、政风、民风的“软件”培养,而这要素的核心恰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政府诚信出问题,就没人敢投资办企、推动经济;干部作风不正,就没人信任、失去群众基础;群众关系不和谐,就很容易社会失序、信访举报不断。

  不少地方发展环境优势明显、经济支撑力强劲、干部群众精诚团结,即便如此,依然在“软环境”上下功夫,不断强化设施建设、文化传播、素质提升,打造全地区,甚至夸区域的欣欣向荣之景。反观时下,也有的地方,一手“好牌”却“打”得毫无章法,总觉得围绕上级要求、结合考核标准、依据主观经验就能创新发展,既没能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又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干群纽带、政商关系。

  也有的地方,发展本就不够好、根基也并不牢固、底子更不够雄厚,还没理清群众呼声、发展需要,就大搞建设开发,结果“吃力不讨好”,干部群众怨声载道。有时甚至还“闹”得干部群众“冲突”不断,导致群众失望、干部乏力、班子离心,多少前期准备、中期投入的心血都打了水漂。更有甚者,不明白“软硬兼施”的道理,无视“软环境”建设,即便吃了苦头还没意识到问题所在。

  其实“软”和“硬”本就是相对的概念,“软环境”建设好了就是“硬实力”,只要具备优质的服务、怡人的环境、宜业的氛围、和谐的秩序、淳朴的风气,自然也就具备了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提升“软实力”也应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要能科学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百姓的需求、建议,让每一笔费用都能用到点上、用到实处,让每一步举措都能合民心、顺民意,让每一项投资都能主动公开、接受监督。要能“刀刃向内”,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刀”,有矛盾就全面解决、有错误就立即改正、有“短板”就果断补齐,将一切“中梗阻”、坏风气解决在源头、消灭在基层。要能开拓视野做规划、解放思想谋改革、凝心聚力搞创新,既要有利于人民,又要有助于经济,更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等群众期盼,多为长远发展争权益、少为蝇头小利忘“初心”。

  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能“全面抓、抓全面”,用“工匠精神”去造就“软环境”,让自身发展实力、服务品质、群众基础、队伍作风等基本要素真正“硬”起来,打通改革创新的“任督二脉”,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鲜的“营养”、足够的“活力”。

  文/储旭东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5/08/428632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