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王”之“王”

来源:红网 作者:老鬼 编辑:王俞 2017-06-25 00:03:10
时刻新闻
—分享—

  洪秀全是我国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号称“天王”,也自命为“真龙天子”。俗话说:是龙就得有云托着。既然有“天王”,也就应该有其他的“王”相托。于是,洪秀全就开始封“王”了,先是“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后是“英王”“忠王”“福王”“干王”,直到太平天国失败时为止,洪秀全共封了二千七百多个“王”。这些“王”上至他的两个兄长,下至有功将领,甚至还有将领的儿子,有的还是襁褓中的幼儿。

  太平天国虽然也是“国”,但因是农民起义,且起义军多是贫苦农民出身,起义军流动性大,战事频繁,军需开支大,“国库”并不十分充足。因此,对于有功之将的奖赏,“天国”实在拿不出更好的物质奖赏办法,“封王”即是最好的奖励,这样,不仅省了许多银两,也是给有功之将的虚荣心最大的满足,同时,也是最能显示“天国”的威壮。可是,“王”多了,“王”与“王”都一样,又给一些功劳特别大的“王”心理带来不平衡,如“东王”杨秀清。于是,洪秀全又在杨秀清的胁迫下,在数字上玩起了花样,一个“王”是“一千岁”,封杨秀清为“九千岁”,言下之意,就是杨秀清的一个“王”顶其他九个“王”,连杨秀清的儿子也成了“王”。

  如此众多的“王”,别说在俸禄上要支出多少,单是维持这些“王”的“福利待遇”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按照“天国”规定,“天王”出行,要六十四人抬轿,“东王”出行,是四十八人抬轿,就是最下等的官员司马出行也要轿夫四人。二千七百多个“王”需要多少个轿夫?而且,这些“王”都要有“王府”,要有卫兵、幕僚、随从等,还要给“王爷们”选“王妃”。于是,天京城里凡是像样的房子都改建成了“王府”,随处走动的都是“王爷”的人。

  洪秀全最初“封王”完全是为了收拢部下,为了巩固“天王”地位,也是使各级将领们能互相牵制,满足将领们追逐名利的愿望。谁知“封王”越来越多,矛盾却越来越大,这些“王”一个不服一个。比如,在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是“王”,但既无才干又贪鄙固执毫无威信的洪秀全两位兄长,也被封为“安王”和“福王”。他们比那些拿命拼来的“王”更受“天王”的信任,以至后来石达开从天京负气出走。

  尽管洪秀全“封王”很大方,但仍无法满足手下越来越多人的渴望,许多人不思征战,不思出谋,而一门心思想着争“王位”,“王爷们”勾心斗角尔欺我诈,借机广蓄货财、腐化堕落。有兵权的“王”则拥兵自重,不顾大局。直到“太平天国”眼看“国将不国”时,洪秀全还在做他的“天国”梦,并听不进别人良言,还是认为自己有这么多“王”托着,“太平天国”永远是太平无事。直到兵临城下,李秀成劝其“让位别走”时,还遭到洪秀全的斥责:“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京城粮食短缺,洪秀全竟下令“合朝俱食甘露!”这个玩笑真是开得太大了,连他那些记不清的“王爷”们也不干了,“太平天国”的将士毕竟不是天兵天将神仙,千军万马岂能靠露水填饱肚子?

  一代名相张居正曾说过:“有功于国家,虽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意思很简单,物质可以随便奖励,官帽和官位不能随便发。滥封官爵是历朝历代为政之大忌。当然,“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完全是因为“封王”所造成的,但“封王”却是很大的因素。

  文/老鬼

来源:红网

作者:老鬼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6/25/433462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