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传统文化助力中华少年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舒悦 编辑:夏熊飞 2017-09-16 00:02:43
时刻新闻
—分享—

  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增选古诗文……新鲜出炉的语文统编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科同样增加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此点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大部分网友对此表示支持。

  语文,其本质就是母语教育,传承的是本民族的文化。不论是语文科目的古诗文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还是历史教材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又或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彰显浓浓中国风”的三科统编教材,增加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读什么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就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归属感和热爱之情,将来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有着一颗中国心,这样才不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炎黄子孙的后代,并为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基因。

  曾经,语文课一度饱受家长、师生和社会诟病,之所以不满意,关键在于读书太少,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个问题,生动、灵气、丰富的内容正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加大阅读量,提升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背诵。好的作品,有很丰富的内涵,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古诗词就是天然的好作品,好资源。

  的确,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好而极富生命力的,它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声音,它有温度、有情感、有灵魂,细细品读这样的文字,好似跟祖国母亲的心灵亲密对话,妙不可言。

  新内容的补充自然也呼唤新的“教法”和“学法”,以语文科目为例,一些老师因为传统文化积累不够或教学方式创新不够,导致课堂内容匮乏,气氛沉闷,效果不佳,若想改变现状,当务之急是要以语文教材的内容深入为推力,倒逼教师提升自我素养。有专家认为,教材改革以后,传统文化部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能力,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文化自信,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伴随着这次改革,将会更加明显,所以老师需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语文学科。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在新教材的引领下,尽情地徜徉书海,开始自己的“阅读之旅”。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这三科教材尤为重要,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三科教材的新面貌,凸显了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期盼,满足了大众对于文化精神养分的追求。从长远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只会让孩子们从小打好中国的底色,以此增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剩下的,就是看教育工作者们如何各显神通,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让文化的春风真正浸润入心。

  文/舒悦

来源:红网

作者:舒悦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9/16/442742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