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成果算论文让研究者“好好说话”

来源:红网 作者:梅子缙 编辑:王俞 2017-09-18 00:02:31
时刻新闻
—分享—

  浙江大学日前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该《办法》推出后,引发广大师生和网友热议。(9月16日新华社)

  针对浙江大学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有网友表示,该举措“海纳百川”,开了国内高校先河,有巨大创新意义。同时也有人质疑,网络文章、作品能否保持学术的严肃性?实际上,无论赞成也好,质疑也罢,我们都看到了浙江大学在推进学术研究成果接地气方面的有力探索,不论此举措是否会降低学术的严肃性,它至少可以让研究者学会“好好说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学最大的特征是书多,教职工和学生们可以通过海量的图书阅读提升思维,搞好研究。而研究成果便体现在论文撰写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成为了教职工晋升职称、学生们顺利拿到学位的必备要素。而大学里的研究者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几千上万字的论文信手拈来,不过具体有多大价值倒不太好说。其实,一篇几万字,十多万字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除去学术规范中的研究理论基础、他人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过程的详细介绍等等,具有核心价值的观点不过几千上万字。

  长期以来,这些核心内容堆放在大部头的论文中,仅仅是为学术期刊库增加一个收录数据而已,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不太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过于深奥的学术话语体系,导致“藏在深山无人知”。而浙江大学优化了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为学术期刊论文,可以说,给研究者学会如何与公众对话搭建了桥梁。动辄几十家网站转载、几十万阅读量的标准可不是能轻易获得的,写作者需要有极具吸引力的说话方式。

  同时,网络媒体也极其需要这些研究成果来传递优质的知识。微信朋友圈之所以鱼龙混杂、鸡汤泛滥,就在于有知识、有文化的研究者们不愿意说。一些老年人之所以深受网络“伪科学”荼毒,就在于掌握正确医学知识的研究者不愿意在网络上发声,因为不被认定为学术成果,写了也是白写。

  在我个人看来,浙江大学的论文新标准,既可以让研究者学会“好好说话”,学会用老百姓接受的方式传递学术知识,又可以净化网络空间,让老百姓不至于被“伪科学”毒害。在促进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够让大学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意义重大。

  文/梅子缙

来源:红网

作者:梅子缙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9/18/442807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