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企业家热衷“扶贫”并非不务正业

来源:红网 作者:盘和林 编辑:夏熊飞 2017-12-02 00:04:15
时刻新闻
—分享—

  继2014年阿里IPO之后,阿里巴巴36名合伙人第一次集体公开亮相了!不过,这一次是为了脱贫——12月1日,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正式启动。马云宣布,脱贫工作已成为阿里巴巴的战略性业务,未来5年,将投入100亿元到这项业务中。

  作为一家在市场中承担盈利任务的公司,真金白银掏出100亿用于扶贫已属不易,马云还要对属下的总裁设立扶贫KPI,即扶贫成为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在点赞之余,我们不禁要问,阿里巴巴把脱贫工作列为“战略性业务”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了?这两年了,我国不少著名民营企业家热衷真金白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精准扶贫”,是不是不务正业了?

  阿里巴巴36名合伙人头上都有无数顶亚洲或中国“最优秀CFO”“最有钱的女人”等荣誉,但据说他们最引以自豪的是一个集体性“荣誉”——“一群最忙但最不务正业的人”。阿里巴巴“公益3小时”要求每一位阿里员工每年必须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阿里内部有17.1万人次累积申报了23.1万个公益时,其中,36位合伙人一共申报了269.6个公益小时,相当于平均每人做了7.5小时公益,马云的公益时则最高,高达45.5小时,正因如此,这36个合伙人被戏称为:“一群最忙但最不务正业的人”。

  实际上,我国民营企业家“不务正业”,热衷于“精准扶贫”的并不少。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仅进入工商联系统“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2.65万家,累计投入465.5亿元,精准帮扶了388.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均衡和社会公平的。但我们回到“企业”和“企业家”的定义上来看,无不是以“盈利”“追逐利润”为最核心关键词的,本应“在商言商”的马云等民营企业家们是不是的确有些“太不务正业”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ilton Friedman曾说的:“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这种“企业责任就是赚钱”的观点至今在国际上仍很有市场。

  不过,有学者认为,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的第二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企业真正的第一目标是生存发展,而为了实现生存发展这一目标时,他们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例如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等方式来保护社会福利,必须融入自己所在的社区及资助慈善组织,从而在改善社会中扮演积极角色。

  特别是在阿里巴巴,把脱贫定义为一项“战略性业务”,不仅是内心需要,也是业务需要,阿里体系的扶贫都是和业务、兴趣紧密结合的,比如电商扶贫、保险扶贫、区块链用于公益。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健康的企业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很难长期共存的。”这也是马云在脱贫基金成立现场所说:“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什么也不是,没有中国的未来,阿里也不会有未来。”

  反贫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决定性因素,但“水涨船高”的常识却在“反贫困”实践中却遭遇到了挑战。20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波兰和斯里兰卡的经济所有增长,但贫困人口却增加了。世界银行对此指出,减贫有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强大动力,但是减贫程度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体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得我国大部分人口脱离了贫困威胁,但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却出现了经济增长加剧社会不平等、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而社会学家将社会不平等、发展不均衡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贫困现象。

  因此,企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能仅仅停留在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上面,还要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平等,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之中,无疑是避免穷人依然贫穷、富人更富进而“仇富”局面的最直接途径之一。

  窃以为,“反贫困”行动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是万能的,只有企业及企业家所代表的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与政府机制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十九大报告中“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也是十九大报告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要义所在,因此,阿里巴巴等企业参与精准扶贫非但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树立了新标杆。

  文/盘和林

来源:红网

作者:盘和林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02/44914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