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中央纪委决定从2018年到2020年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促进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责任,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12月16日《人民日报》)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资金和政策不断向贫困地区集结,这些集结的资源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吃了一颗实实在在的“定心丸”。然而,尾随资源而来的,除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之外,却还有大大小小的“蝇贪”“硕鼠”,他们用手中的权力在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挥霍浪费、吃拿卡要、优亲厚友,成为群众脱贫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此次,中央纪委专门发印发通知,持续3年时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可谓挠住了“痛点”,揭开了“盲点”。往后,只要纪检监察系统能按通知坚持专项治理,牢牢抓住扶贫领域腐败和不实作风这个“重点”,就相当于给精准扶贫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贫困资金和政策也将免受“蝇贪”“硕鼠”之害。
以往扶贫领域各类形式的腐败,一方面是因为扶贫领域初次集中攻坚,资源高度集中,新现象引发了大量新问题,而过去相关监管经验不够、监管力量不足是导致腐败问题频发的因素之一。但客观地讲,这同时也与监管的失守、不作为和不敢担当有直接的关系。倘若任由扶贫领域各类腐败继续蔓延,任由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进错门”“入错包”,那么,贫困群众将错过千载难逢的脱贫良机,彻底消除贫困也将遥遥无期。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扶贫领域的各类“微腐败”,单个案件分开看,小的案件可能也就只涉及几百上千元的资金,有些问题甚至与资金无关,只是在谁享受优惠政策上“动了手脚”。不过,因为脱贫攻坚涉及面大、直接面向群众、参与干部人数多。整体来看,这些“微腐败”加在一起,不仅会拖慢攻坚进程,更会降低贫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因此,强化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以“专项治理”的形式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严肃查处扶贫领域各类腐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蝇贪”“硕鼠”就如同长在脱贫攻坚这个伟大工程之上的“毒瘤”,不及时祛除、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扩散蔓延,危及健康,而“专项治理”就是治这个“毒瘤”的一剂良药,只要持之以恒给药治病,坚持扶贫领域各类腐败“虽小必诛”,就能为贫困群众撑起一把能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文/阿古俄子
来源:红网
作者:阿古俄子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