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梯里的“再见”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吉同 编辑:夏熊飞 2017-12-26 00:05:28
时刻新闻
—分享—

  我搬到这个小区已经两年多了,每次接小孙子放学回家,乘电梯到了楼层离开时,只要里面有人,孩子都会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道一声“再见”。电梯里的回应也很有意思:有的很自然地回声“再见,小朋友”;有的像遇到了“突发情况”一样,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待电梯快关门时,才补了一声“再见”;有的则毫无表情不予回答,弄得小孙子把嘴一噘觉得很失“面子”。

  小孩子何以会主动喊“再见”呢?我想主要得益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他们的人生还是一张白纸,老师在上面画的第一张图画,就成了他们遵循的圭臬。孩子还没有涉世经验,找不到行为规范的“参照物”,故对老师的教导往往坚信不移,行动起来别无两样。不少大人不会“再见”,原因大概与孩子正相反。很多人没有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甚至前几十年接受的都是“仇恨的种子要发芽”一类的东西。他们原本也是一张白纸,但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上面已经涂满了各种谱系的图画和墨渍,唯独缺少爱的油彩。因涉世过深,价值取向多已固化,再对其进行“再见”之类的启蒙,往往是“油盐不进”,或勉强坚持几下但很快会“死灰复燃”。电梯里有的人不会道声“再见”,可能就是由这些现实原因造成的。

  又想到几位大师对国人性格的论述。柏杨说同胞们同情心贫乏,对陌生人冷漠,是“不会笑的动物”(见《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说:“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见《吾国与吾民》)。梁启超痛陈国民有四大缺点,其中一项是“公共心之缺乏”。鲁迅则通过阿Q、华老栓、康大叔、闰土、祥林嫂等人物典型,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底层民众的性格,麻木、保守、自私、冷漠、怯弱、狡赖、愚昧,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劣根性。

  这里还应该说说一个叫史密斯的美国人。一百多年前他来华任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亲身体验细致观察,写下了《中国人的素质》一书,对国人性格描述得更为“恶毒”。他说中国人共有二十六种“特性”,首要的是“面子”(这与鲁迅的论述“不谋而合”),其余为“蒙昧”“轻视外人”“公共心之缺乏”“保守主义”“同情之欠乏”“缺乏人格与良心”等等。大师们的论述,实际上道出了民族劣根性的“悠久历史”。华夏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但由于劣根性的根深蒂固,今天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常常还能影影绰绰乃至“浓墨重彩”地看到它,电梯里的“再见”,窃以为就是它的一个小小涟漪。古老又顽固的毛病,像放射性元素一样,仍在向外辐射。

  为了祛除这种民族劣根性,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大声疾呼并身体力行,比如鲁迅就弃医从文,立志要改造国民的精神,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改革开放始,又延续了这种精神薪火。三十多年来,中央一直强调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设置“文明礼貌月”,再到这些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一路下来可谓煞费苦心,但效果并不显著。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冒失地献一个“土方”,不妨让大人向孩子学习。道理很明显,从精神和意识上讲:大人世故而孩子单纯,大人冷漠而孩子热情,大人复杂而孩子简单,大人狡诈而孩子诚实,大人说假话而孩子讲真话,大人虚伪而孩子本真,大人善演戏而孩子本色,大人“聪明”而孩子老实,大人暮气沉沉而孩子清新阳光,大人不讲规则而孩子遵守规矩,大人弄虚作假而孩子实事求是,大人“狗眼看人低”而孩子平等待人,大人唯利是图而孩子唯快乐是图,大人信“防人之心不可无”而孩子讲“四海之内皆兄弟”,大人中有小人有骗子而孩子却都是花朵,大人是浑浊的池塘而孩子是清澈的溪流……溯本求源,拨乱反正,让大人“返老还童”,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文/刘吉同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吉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26/451271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