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谁将成为互联网企业中的下一个“滴滴”?

来源:红网 作者:白毅鹏 编辑:田德政 2018-05-23 22:11:07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6日,在郑州空姐搭车遇害案后,滴滴顺风车暂停业务,经过一周的业务安全性改进,在5月19日其再次宣布顺风车业务恢复上线。然而,经过安全升级后的滴滴,却在各地不断地被曝出男司机性骚扰女乘客事件,其中很多并非都是顺风车订单,牵涉滴滴打车、滴滴快车等滴滴的其他业务领域。(5月21日澎湃新闻)

  此外,也有媒体报道称,新上线后的滴滴顺风车业务遇冷,一是空姐遇害案后,许多人不敢再乘坐顺风车;二是很多出行者选择“倒戈”专车、出租车,这说明在恶性案件发生后,人们出行安全意识在大幅提升,但可供选择的出行选项却不多,这也是性骚扰事件中躲过“顺风车”,却再度落入滴滴其他业务黑司机手中的原因。

  “滴滴”究竟是怎么了?作为在线打车软件的滴滴,离其2014年发展起步,才刚刚过去4年,这款曾经因方便公众出行,而风靡全国,却又被各地出租的哥恨得牙咬咬的网红软件,如今却在社会舆论漩涡中泥足深陷。如果没有这桩残忍的恶性事件出现,也许后续引发的关注和报道并不会这么聚焦,那么滴滴似乎还将延续之前的狂飙突进运动,疯狂地厚植商业模式。但事实是,当恶性事件出现,媒体镜头对准滴滴业务时,公众尤其是频繁为女性同胞遭遇到的性骚扰事件,让人明显感到,并不是滴滴的问题不够严重,而是我们之前或曾经对滴滴的了解太过乐观。

  这种乐观不仅存在于滴滴这一打车软件之中,在更宽广的互联网应用领域里,这种乐观和自信更多地支配着我们对待科技的态度,以及形而下层面上,对我们生活各个领域的行动偏向。在过去的四年间,我们多少次为滴滴摇旗呐喊、欢喜鼓舞并击节赞赏,我们的乐观在于滴滴进入市场后,给我们带来空前巨大的出行便利,也因为我们身处这个互联网精神弥漫,渐而渗进心灵的时代。这使得包括出行方式在内的诸如支付、购物、餐饮等领域,甚至可以说乃至决定我们行动与思考方式的内在逻辑,都被互联网所牢牢握住,成为它自由无边的跑马地与狩猎场。

  不幸发生的恶性空姐遇害案,给郑州的一家人带来巨大而又无法缓释的悲痛,滴滴公司也因持续不断的媒体关注,被各地涌现的性骚扰事件所困扰,陷入四处灭火与亡羊补牢的措手不及之中。但从滴滴长远发展来看,它必须积极地去化解公众业已产生的对打车平台的安全疑虑,否则恶性事件的不断滋生,只会破坏它一度勠力打造起来,依赖人际网络织成的企业品牌。作为一个企业,即便是互联网公司,这种刀刃向内的要求都是其企业的立足之本。毕竟互联网联通背后的更大逻辑,是人的社群互动需求与更本能的社会生存需要。

  反观滴滴迅猛发展,让各地出租车大有揭竿而起之势的几年时间里,这种快速的发展期,给滴滴带来最多的还是浮躁,也让问题不断地滋生和并一再被遮蔽,而现在,无疑到了滴滴去努力补课的时候。

  5月21日,交通运输部表示,网约车行业不是法外之地,为保障乘客安全,将对严重失信的企业,采取黑名单制度,并在不久之后建立起政府、企业、合乘双方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而之后的第二天,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在京召开促进网约车安全消费座谈会,要求强化信息保护,保障消费者安全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个人信息安全为代价,更不应以保障安全为名加重消费者负担和责任。

  我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疾风骤雨式的发展,但在对待用户隐私的态度上、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反馈上,都大有无所顾忌之嫌。而有的企业也只是张开资本的巨鳄之口,就如某些共享单车的市场盲入,都是瞻前不顾后,顾首而不顾尾,大肆推销互联网的共享经济理念,临了却剩下个一地鸡毛。而对一些貌似还站得住脚的企业来说,目前的大好形势并不代表永久的大好形势,更不代表其本身的存在不成问题或没有问题,滴滴已经露出了跑得快却跑不稳的马脚,那么下一个互联网企业的“滴滴”又会是谁呢?

  文/白毅鹏

来源:红网

作者:白毅鹏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5/23/463594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